论彝族毕摩文献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08-13 11:43:07

论彝族毕摩文献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毕摩文献是毕摩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是通过毕摩仪式这种特殊的方式传承,而毕摩仪式又是靠毕摩文献来规范,它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毕摩;毕摩文献;毕摩文献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55-0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论是对经济还是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有些文化很容易会消失,就像是毕摩文化,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彝族如果失去了毕摩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毕摩文献是毕摩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是通过毕摩仪式这种特殊的方式传承,而毕摩仪式又是靠毕摩文献来规范,它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法、人伦规范、军事思想、农业畜牧等,是个百科全书。

1 毕摩文献的传承方式

毕摩具有多重身份,在彝族中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现今的毕摩,基本上是脱离了政治关系,主要是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毕摩的传承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家传世袭,第二种是拜师受业。

以家传世袭为主。家传是彝族毕摩传承的主流,拜师学成的毕摩只占少数部分。毕摩世家出身的毕摩得向他们的子孙传授毕摩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让毕摩的职业和身份在毕摩世家中不断的延续与世袭。师徒相传的毕摩,一般是要向有家传背景的毕摩拜师求学。无毕摩世家背景的人,想要从事毕摩活动相当有限。

彝族毕摩文献,是由毕摩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收集整理的彝族的认知成果,记载着彝族人们对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人伦规范、医药卫生等的认识,反映了彝族远古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史。彝族毕摩文献不仅是彝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还是中华民族文献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对于研究彝族文化,特别是彝族史和西南民族关系史极具价值。毕摩文献的传承方式,也形成了一种以世袭家传为主导,旁系传承为辅的形式。彝族毕摩文献也是代代相传,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基本原则,靠毕摩们以传抄、记录等形式相传。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下,还愿意继续做毕摩的人尤其是年青的一代人是越来越少。还有很多毕摩文献在彝族民间,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也是越来越少。但是毕摩文献又有很高的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和资料价值,所以得抓紧保护和抢救。

2 毕摩文献的价值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对毕摩文献也有了正确的认识。有很多专家、艺术家等从毕摩文献中收集、整理素材,提炼升华为艺术作品,或是开发利用毕摩文化中有价值的信息,创造对人类有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资源库。对毕摩文献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其中的价值也有了肯定。毕摩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和资料价值。

彝族毕摩文献不论其文字还是它的内容都非常的古老,文字是难以识别,语言也是很难理解,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具原始性。其还保存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字典籍,保存着大量的彝族古代文学作品,是彝族古代诗词歌赋的总汇。毕摩文献是发展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营养,是研究彝族民族语言文学的宝贵资料,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彝族毕摩文献里完整地记载着彝族的各种神话传说、动植物来源等,叙说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是不可替代的,也是研究原始宗教等的发生、发展及其流变规律的典型而非常清楚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我们就无法总结、研究,所以其学术价值非常高。彝族毕摩文献记载着彝族古代部落间的战争、迁徙和分支等重要的历史事件,是研究古代人类史、民族史、社会史最宝贵的史料和最珍贵的文献。不论是对研究中华文明也好,还是世界文明也好都是非常稀有的文献资料。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伦规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毕摩文献的保护

研究彝族毕摩文化,就得从毕摩文献的本身研究,只有对毕摩文献本身的研究才能够理解原本之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理解,汉文文献对彝族文化的记载,是不够客观的,毕竟是一些零碎的二手材料记载着的。毕摩文献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涉及彝族文化的各方面,不管是历史学、宗教学还是哲学与文学艺术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是彝族独有的。但是对毕摩文献本身的研究并不容易,由于毕摩文献年代太遥远,而且经文晦涩难懂,现能够解读的人是寥寥无几,毕摩是越来越少了,毕摩文献的失传也越来越来严重。有的毕摩文献只有书名记载而已,还有一些典籍因保存不善,被虫蛀、被雨水浸坏等现象也较为严重。反正诸多原因导致了毕摩文献的大量消亡和流失,给彝族文化以至中华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毕摩文献是彝族拥有的世界瑰宝,保护和传承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工作虽然艰巨但是意义非常重大。扬长避短,国家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建立各种设施,例如民族博物馆来保护彝族毕摩文献遗产等,还可以利用技术资源优势对彝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和开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越来越高,印刷技术制作的便利,更有利于毕摩文献的保存。现代工业技术要远远超过传统毕摩手抄来的方便。彝族毕摩文化遗产巨著《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在2005年,由楚雄彝族自治州投资1000万元,经过60多名彝族文化专业人员3年多的艰苦努力,已编译完成70卷,正式出版3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收录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具有彝族代表性的彝文典籍和口传祭经、创造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彝族毕摩文化遗产巨著,也是彝区各族人民对传承民族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一套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抢救和保护毕摩文献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因为它记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医药卫生、哲学思想等丰富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得保护人类自身的优秀文化遗产,让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卿玉.浅论彝族毕摩经书的保护与抢救[J].黑龙江史志,2009(2).

[2]肖黎煜.彝族毕摩经历史档案及其发掘利用[J].兰台世界,2009(4).

[作者简介]杨泗艳(1985―),江苏赣榆人,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装饰艺术研究;刘继平(1957―),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伴随一生的基诺族阿西氏族服饰 下一篇: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