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学校优势,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

时间:2022-08-13 11:28:22

发掘学校优势,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

摘 要: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用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要发挥这种常规模式的独特优势,发掘潜力,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工作 教育模式 发掘优势 营造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用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发挥这种模式的独特优势,在常规模式中,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发掘其潜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是小学班主任应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学校与家庭

社会越来越现代化,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既然社会在变,生活在变,班主任工作当然也要变。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有一种理解和认可,一种起码的尊重。这就需要运用冷静、智慧的教育手段,脱离简单说教,给孩子一个成长的台阶,以“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攻其病”。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细化教育方式,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1.帮助家庭把握爱的尺度。

近几年,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发生了偏差。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各类物质需求,哪怕勒紧裤带也不以为苦,外来人口即使家庭不够富裕,也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父母的这种舐犊之情令人感动,可在无意中,却助长了孩子不良情感的滋生。看:校园周围的小店,上学前、放学后人头攒动;春游的景点中,孩子购物忙得不亦乐乎;午餐后,学校的泔水桶中“饭满为患”……这一幕幕发人深省。虽然父母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孩子对“爱”的感受度却很低。我在班级中做过调查,35个的学生中,63%认为父母不太爱自己;71%从没想过为父母做一件事,用来表达自己的爱意。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家庭对爱的尺度把握不好有关。

家长与学生不同。每个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差别,生活、工作的环境也大相径庭,并且思维模式不同,因此他们有着各自迥异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单纯地说教,不仅效果差,而且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如何帮助家长把握爱的尺度,确实是一门学问。

我曾经教过一个女孩,她轻易不笑,若发生了有悖自己意愿的事,哪怕是一点小事,也会啼哭不止。为此,我多次进行疏导,但效果不佳。一次,学校召开家长会,女孩的母亲到学校开会,却没在班中露面。家长会结束后,女孩的母亲出现了。原来,母亲此前呆在女孩的孪生姐姐班中,参加姐姐班的家长会。我一下子明白了,正是家庭长期对孩子的忽视,导致孩子情感缺失、心理困扰。不久,这个女孩转学了。我为失去与女孩家长的交流机会,不能让家长很好地把握爱的尺度感到遗憾。

又一次家长会到了。在这次家长会上,我把女孩的故事讲给与会家长听,家长静默不语。接着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自己爱孩子吗?你是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家长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没有一个家长正面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这时,我顺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不是多给孩子零花钱就意味着爱孩子。平时多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多肯定孩子成长中的闪光点,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中的,这些可以从细节体现出来:一个温柔的动作、一抹理解的眼神、一句善解人意的话语……

我从侧面了解到,班中的同学小高,其家长很“爱”他,经常给他数目不菲的零花钱,同学们都叫他“大款”。就是这样一位“大款”,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平时经常乱花钱,与同伴矛盾不断。所以家长会结束后,我特意与小高的父亲聊天,充分肯定了小高身上的亮点。小高的父亲以前从没听老师夸过自己的孩子,一时间喜不自禁。这时我提醒小高的父亲,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家长听了连连点头。家长会后的一个月,我与小高交流。小高觉得家长会后,父亲变了。在此之前,除了问学习成绩外,父亲从不与自己多说话;对自己提要求,也总是居高临下,让人难以接受。以前到了生意忙的时节,父亲常常丢几十块钱给自己,让自己买吃的用的,晚上让自己一个人在家中睡觉,从没问过他的感受。现在,父亲首先肯定了自己在学校的进步,说话的口气比以前温和多了,还常常找些话题同自己沟通,即使生意忙的时候,也把自己接到店里,与父母一起生活。小高觉得很温暖,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他表示,自己也要用行动来回报父母。果然,此后小高的行为虽有些反复,但与以前相比,很少乱花钱,学习进步明显,与同伴相处懂得谦让了,在同学中口碑好多了。看来,切实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人的发展角度,设身处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家庭把握好爱的尺度,就能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2.弥补家庭爱的盲点。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离婚”变得司空见惯,可你是否想过,对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孩子来说,家的破碎意味着什么?你是否想过,面对这个话题,是回避,说大话,还是尽量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父母作为离婚的双方,为了住房、经济、孩子的抚养等诸多因素,闹得不可开交,忽视了孩子的存在,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于是家庭之爱出现了“盲点”。学校应该如何应对?

小谢是个聪明、可爱、活泼的孩子:课堂上,他踊跃动脑,思维活跃;班队活动中,担任主持人的他诙谐幽默,逗得同学捧腹大笑;课间,他与同学友好相处,还乐于助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谢爱好广泛,尤其爱写作,经常有习作获奖、发表,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是,进入六年级下学期,他却出现了反常:上课时常发呆、走神,作业有时“忘做”;看老师的眼神是躲闪的;虽然跟同学在一起时显出很开心、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离开同学们后却心事重重……我几次试探性地与他交谈,可平日素与老师亲热的他却一反常态地回避着;从同学那儿我也没摸到什么头绪。小谢究竟怎么了?一天,我准备批改作文,不经意地一翻,小谢的字迹跃入笔者的眼帘:“老师,我想对你讲一件事,你能为我保密吗?我的爸爸妈妈要离婚了,我和姐姐要随妈妈生活,再要见爸爸就很难了,我不知如何面对他们,还有,同学们知道这事会怎么看我?你能帮我吗?”顿时,我眼前出现了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小谢。可怜的孩子,家庭的变故使得重感情的他魂不守舍。是啊,在孩子的眼中,家就是一片天空,如今,天要塌了,让他如何安心呢?

在父母感情大战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如果贸然介入,向家长提出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一则家长力不从心,二则可能会让家长认为老师侵犯了其隐私,引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抵触情绪,无法弥补家庭教育中的盲点。如果视若无睹,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打击。针对孩子擅长写作的特点,我采用了笔谈的方式,告诉小谢:“孩子,谢谢你的信任。我愿意为你保守这个秘密。我知道,你不想成为没有爸妈的孩子。实际上,父母由相恋到成婚,中间走过很长的一段人生路,走到离婚这一步,肯定上有地方没把握好。由于他们情感的失控,你的感情不知何去何从。他们现在可能无暇顾及你,要相信父母会处理好他们的问题。现在能把握你的只有你自己。坚强起来!老师愿意帮助你。记住,我不仅是你的老师,更是你的朋友!”那天语文课后,我特意走到小谢桌前,将本子轻轻地放在他的桌上,对他点了点头。他会意地收下了本子。几天后,作文本回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打开本子:“老师,今天我真高兴!英语老师叫我起来,教我读书!要知道,我可是好久没碰英语书了。老师真关心我。我感觉自己并不孤单……”我马上写道:“是的,老师都是爱你的,你的父母更爱你。即使他们分开了,也不能说明他们对你的爱会减少。记住,爱意味着理解!”几个回合的笔谈后,小谢渐渐恢复了以往的自信。正是我根据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以及心理需求和成长特点,把教学节奏放慢一点,增添了一点人文关怀,开辟出了一块属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地,才及时弥补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盲点。

二、学校与社会

历史的车轮从来没有停下过。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社会问题凸显,学生由于价值观、道德观的不成熟,面对问题可能无所适从。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班主任首先要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注重学校班主任工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审视传统的道德,赋予道德新的内涵,使班主任工作更贴近现实。

1.道德问题的思考。

(1)榜样的选择

社会是多彩的、发展变化的,生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学生的生活必然千差万别。多年来,班主任工作手法单一,说教色彩浓厚,要求学生学习各种类型的道德范例,学习这些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这些要求本身没有错,但遇事一刀切,忽视了对学生人性的尊重。雷锋事迹很感人,他的品德很高尚,崇高的榜样力量激励了几代人。今天的孩子对雷锋有多少感性的了解?一味要求学生学习这类英雄人物,“距离”有些遥远。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学生对榜样的选择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国家领导人、作家、父母、影视明星、体坛名将、好朋友……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偶像。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应使榜样的概念生活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本,让榜样生活化,让榜样的精神渗透到实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自觉做好每一件事。

(2)要不要做好事

古人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几千年来,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美德。曾几何时,扶起被撞老人的好心者被污为肇事者;救起落水者而自己却失去生命的见义勇为英雄,由于得不到被救者的作证而含“怨”、含“恨”九泉……这一幕幕,拷问着现代社会每个人的良知,也让学生不知所措。班主任应担负起现代道德观念的生成责任,担负起培养现代道德素质的崇高使命: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又要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潜在某种危险,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班主任所要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到实践中去试一试,自己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人们会有什么样的评价……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最佳良机,自我成长的最好锻炼机会。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树立真正的是非观。

2.立足生活,演练角色。

小学生生性好动,形象思维较强,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及生活实际,释放他们好动、爱表现的天性,尽可能引导他们深入生活,在晨会、班队活动、品德课等时间,创设生活情境,突破班主任工作的局限,与学校其他学科、其他活动,甚至与校外活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验生活。班主任在尊重孩子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深入反思,建立理性的思维。这种理性思维的形成不是老师的强加,而是学生在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和整理中,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的。只有将教育外延至社会,才会让学生从晦暗的迷雾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能排遣他们内心的疑虑,让他们感受生活的欣然和愉悦。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走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2008年4月份起,学校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学会关注身边事,并试图利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学生觉得绿化带破坏问题值得关注。他们全方位思考,经过调查研究,设计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向社会、学校、家长发倡议书,呼吁爱护绿化;开展护绿志愿者活动,双休日以小队为单位,在学校附近的四条大街上开展护绿活动;还向绿化部门提合理化建议,优化绿化带的设置。活动把学校教育延伸至社区、家庭,形成了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陶行知先生说:“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所以,班主任应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把班主任工作与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更适宜的成长环境。

上一篇:浅谈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手法 下一篇:浅述如何提升舞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