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诗”“意”“动”

时间:2022-08-13 10:37:20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诗”“意”“动”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单独老师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优秀的学生就可以。需要一个有诗意的老师,一群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学生,师生之间有效的配合使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动起来。本文就如何做一个有诗意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如何调动课堂氛围做如下探讨:

一、做一个有诗意的老师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尤其在小学,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

诅咒或过多的批评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师的诅咒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和心情忧闷,学生最讨厌“谁会像你这么蠢!”“你丢尽了我们班的脸!”这类诅咒的话语。更不要对学生说:“你为啥这么不喜欢做功课!”这种暗示性语言会给学生错误的印象,认为自己真的讨厌学习。若看到学生比以前学习有进步,要称赞他:“你最近真用功呀!”假使他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可以说:“这次是你准备得不够充分,下次再好好努力,没问题。”等话语安慰学生,鼓励他继续努力。

对学生要与他自己比较。做教师的大多爱拿差生与优生作比较。如:“你怎么不向班长学学。”“你的同桌的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差!”强硬指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意愿。对于差生,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天之我,那就是进步。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作为教师不妨用微笑、拍拍肩膀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称赞。如果老师强求学生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学生便会丧失努力的意愿,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

领悟学生的个性偏差,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意愿,同时也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它包括精神欠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对此,可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其内向、敏感的性格。

三、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搞好初中英语语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