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课堂有你

时间:2022-08-13 10:12:36

春风十里,不如课堂有你

摘 要:老师也好,学生也罢,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如果能用资源的眼光来关注错误,知识的海洋会更加宽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错误,暴露学生的失败;要捕获错误,延伸知识的拓展;要利用错误,寻找教学的突破口;更要反思错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关键词:错误;资源;教学相长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差e人人都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美国心理学家盖耶也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它来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将错误作为难能可贵的资源,关注错误,正确处理,加以利用,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一、对待学生日常发现引发的错误,要帮助学生找到科学本质

科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学科的知识很多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发现。进入初中之后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纳成理性的认知。但是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对学习的提高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知反而会对学习起副作用,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掌握,对规律的理解。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错误是由于学生的日常发现引发的。如上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的“平面镜成像”时,我问学生:“进入初中之后,我们会更关注自己的仪表。那平常在照镜子的时候,你有仔细观察过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这时,学生往往都会回答出下面这个答案:“我离镜子越远,镜中的我就越小。即物距越大,像越小。”如果此时我们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他们的发现是错误的,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哈哈大笑:“老师,你真逗,难道我们的眼睛还会骗我们不成?”

“平常你们是怎么证明两个物体的大小相同?”我引导着学生。

“两个物体的长、宽、高什么的,全部相同。”孩子们说。

“这句话,用我们科学这门课的规范的语言来说,就是两个物体要‘重合’。”我帮孩子们归纳道。接下来,我们一起设计了实验方案,证明了不管物距怎么变,物体和像的大小都是相等的。

“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像的大小并不随着人远近而改变,那为什么我们眼睛看上去不一样呢?”我帮孩子们解惑到,“那是因为我们眼睛与物体的距离不同,引起两眼与物体之间的视角大小不同造成的。我们走近物体后,看物体的视角变大了,才产生了镜中的自己变大了的错觉。举个例子:现在的你们看着讲台上的我,很大。但是如果我从四楼走到一楼,你再看我,我好像变小了,但是真正的我有没有变小呢?”

“没有!”孩子们大声地说。

“所以,眼睛有时候也会骗我们的哦!”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我离镜子越远,镜中的我就越小。即物距越大,像越小”,完全源于他们自己的日常发现,根本没有去认真思考表象中隐藏的科学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找到正确的认知,还原科学本质。

二、对待学生知识负迁移引发的错误,要引爆学生知识火花

知识的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或抑制作用。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影响知识的正确掌握。知识负迁移也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作为学习科学主要工具之一的数学,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数学惯性思维的影响,将科学问题变成数学问题。

如上八年级第四章第六节《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第二课时,对推导出的变形公式R=U/I的理解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不止一个)()

A.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B.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C.电阻与电压和电流都无关

D.同一导体,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许多学生会认为A和B选项也是正确的,这是受到了数学惯性思维的影响:看到函数,就会习惯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成正比就是成反比的。

“电阻是什么?”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啊!”“还有外界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金属导体的电阻越大!”另一学生补充道。

“这个导体有电阻吗?”我随手拿出一个电阻。

“有,只有超导体,电阻才是零。”

“它的两端有电压吗?有电流通过吗?”

“没有。没有电源提供,电压等于零,电流当然也没有。”

“哦,我知道啦!”一名学生兴奋地说,“所以电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

“导体的电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它是一个定量。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有温度等。当这些因素不变时,电阻的大小与电流和电压都没有关系。对于变形公式R=U/I,我们只可以通过它计算出电阻的大小哦!现在知道正确答案了吗?”

“C和D!”孩子们大声回答道。

三、对待学生粗心大意引发的错误,要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每一次的作业或考试中,总有相当一部分的错误是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发错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审题粗心大意,而且越简单的题目越容易引发这种错误。如有一题目:“身高1.75米的小王,站在距离平面镜前3米的地方,当他每秒钟以1米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1米后,此时镜中的小王高()米,离真实的小王()米。”许多学生都会很快回答:“1.75米、2米。”但是这个答案中,后者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人距像的距离等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的两倍,答案应该是4米。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审题粗心而引发错误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如,某池塘里的水深3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4000千米,则水中月球的倒影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很多学生一下子就给出答案:2米。

“在家照镜子吧?镜子有多厚?”

“几毫米厚吧!”

“假如镜子厚3毫米,当你站在距离镜子2米的地方,镜中的你距离镜面是3毫米吗?”

“当然不是啦!”

“两个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都是虚像到反射面的距离。你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对镜子的厚度没有要求,对水的深度就有要求了呢!”我开玩笑地说道。

这类错误的出现,学生往往会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反正都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只是不小心,审题不仔细。但是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忽视这种错误,要督促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养成仔细读题、审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能力。

四、对待实验中意外引发的错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哪怕准备得再充分,都难免会出现意外的错误。当错误产生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激发探究热情。如上八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时,我们需要实验演示“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这个实验中很难准确做到氧气所占的体积为空气体积的1/5。记得有一次实验中,进入瓶中的水量就只有1/10左右,即氧气的体积分数只有空气的1/10左右。我们在分析实验中引起氧气体积分数偏差的原因后,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者疑虑吗?”(这是我的习惯)

“我们刚才挑战了拉瓦锡,把他做了二十几天的实验在几分钟内完成,那我们能不能也像他的实验那样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一个更大的挑战哦!大家想不想一起实现?”

“我觉得红磷的量偏少导致的实验偏差,以及还没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这种错误的操作引起的实验偏差,都容易避免。由于燃烧匙和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导致气密性不好也比较容易解决。可是燃烧匙放入集气瓶时再迅速,也不能避免一部分空气会跑出去。”一名学生回答道。

“那能不能像拉瓦锡的实验那样,不打开瓶塞,让燃烧匙直接在瓶中加热呢?”另一学生马上顺着这个思路说。

“这个想法太好啦!”我表扬道。

“我有办法了!”一名学生开心地叫起来,“我们可以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啊!”

“这个办法很好,可是像今天这样的没太阳呢?”大家陷入了沉思。那节课,由于受时间限制,我们没有当堂解决问题,我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后来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方案: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我们在实验室试过,最后完美解决。

五、对待教师失误引发的错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会犯错,我们教师也偶尔会“阴沟里翻船”。这时如果教师把错误当作研究的对象,又是一个新的教学资源。如一次练习中: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的像 B.蜡烛的倒立的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结果我在课件上忘了提供图了。在我连声道歉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说没有图也没关系,因为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所以答案很明显是B。我也受着定式思维的影响,理所当然认为答案是B。我习惯性地顺口问了一句:“有没有出现其他选项的可能呢?”

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除了B,C、D也对!”

“怎么可能呢?”其他同学纷纷表示怀疑。

“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光屏距离小孔很近,那么光屏上的光斑就是小孔的形状,而这个小孔是三角形的,所以光屏上出现三角形光斑是正确的。没有图,那么物体也有可能不是蜡烛,而是手电筒或者其他的圆形的光源,比如太阳,那所成的像就是圆形光斑啊!”

虽然这次的错误是我的无心之失,但我利用了这次错误,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想。

总之,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学会关注错误,正视错误,捕获错误,有效地利用错误,使学生在反思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成长。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机勃勃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张扬个性的课堂,充M灵性的课堂。春风十里,不如课堂有你――错误!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2.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M].教育研究,2002(10).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大石中学)

上一篇:高科技帮着立规矩挺好 下一篇: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