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时间:2022-08-13 09:34:3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忽略或放弃这两个重要原则,不仅会失去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而且会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犯历史性错误。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不仅要充分发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的优势资源,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而且要以创造性的精神,去研究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策略。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笔者对此试作剖析,以抛砖引玉。

一、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时俱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形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从客观上需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与时俱进。

首先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框架,以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信念为价值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以更大的包容性批判地吸收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是用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研究及其向实践转化环节的研究,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碰到的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符合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新阐释。关注现实问题研究中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背后包含的思想,并做出价值评价。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各种社会思潮对话的能力,在可控程度内通过理论争论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活力,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理论的指导地位。

其次是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在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在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为人民谋福祉的思想文化都值得吸收和借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本质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元论”,但外在形式完全可以适当优化改变。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可以保持一定的张力,在表达方式等外在形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样,在保证意识形态本质上的系统性同时,还使其具备了灵活性,从而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强化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由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提出。他认为一个社会集团只有牢牢掌握精神与道德领域的领导权即文化领导权,才能保证政治领导权。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就必须不断强化文化领导权。

首先是加强重点对象的教育。集中力量加强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对于强化文化领导权、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至关重要。马克思说过,“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党员干部承担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群众,首先指导者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党员干部要克服自身意识形态学习中的简单化、实用化、功利化倾向,不能把一些标语口号化的政治哲学概念生搬硬套,自己都没有弄清楚搞明白的东西,指望别人相信是难以想象的。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一旦定型,就可能终生信仰。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远基础所在。在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特别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党的意识形态本身的创新,寻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的结合点,努力帮助青年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其次是重点支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党领导下的公有制文化产业,大规模地生产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家权威,维护社会稳定,反对西方文化霸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拥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发展中国家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选择空间备受限制。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文化产品是流出而不是流入,是出口而不是进口。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借由这些文化产品倾泻到其他国家,在潜移默化中消解这些国家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从来没有放弃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斗争,最近曝光的棱镜计划和维基解密事件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本国文化与价值观的保护,都会制定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比如法国、韩国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对本国影视业予以扶持。这些措施不仅是在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也是在争夺文化领导权。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点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不啻于在意识形态的斗争前沿建立起坚固的“文化堡垒”,对于强化和巩固文化领导权可以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别指出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强化文化领导权意义十分重大,如能坚持贯彻若干年,必将产生明显成效。并为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进一步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声音,提升自身在全球范围的文化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引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善于通过时尚、流行、前卫等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占领、同化、置换人们的价值、观念、判断,形成强大的文化渗透力。在大众文化的视角下,报纸、电视、电影、戏剧、文学、网络消费、电子游戏等,都成为承载意识形态内容的商品。因此,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借助大众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大众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重要策略。

首先要调控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大众文化由于其商品属性,天然地具有逐利倾向,如果放任发展,极易因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突破底线,不仅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破坏作用。大众文化通俗、实用、平面的特点,也会淡化价值理性,妨碍人们对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因此,调控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策略,坚决清除其中毒素非常重要。在大众文化中,绝不能助长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国家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的价值倾向。对那些宣扬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颠倒是非、模糊善恶的产品决不允许肆意传播。

其次要在大众文化中“注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点上,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运作策略和制作经验值得借鉴。作为全球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美国好莱坞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自觉地与美国政府达成了默契,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正确地反映所谓的“美国精神”,宣扬美国价值,塑造美国英雄,并且以产业链的形式向全世界输送。美国政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好莱坞纳入完美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行轨道,以维护其文化霸权。好莱坞产品不是靠生硬地灌输、说教来实现意识形态传播的,而是借助强大的电影工业能力,利用美仑美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刺激诱人的感官效果等因素,使受众产生强烈的,从而在潜意识中形成“美国情结”。我们在大众文化发展中,应该高度自觉地运用类似的意识形态“注入”策略,在充分研究当代中国大众心理和现代传播机制基础上,从健康的大众文化趣味、个人文化取向等方面着手,更多地生产群众喜闻乐见又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是卓有成效的,生产了《建国大业》、《人间正道》、《亮剑》、《潜伏》等一批弘扬主旋律文化的影视作品。但相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需求来看,作品的数量还远远不够,经典作品比例偏低。为了填补市场需要,一些貌似主旋律作品,打着革命意识形态幌子,实际上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甚至违反基本常识的产品(比如不久前某电视剧“手撕鬼子”的情节)不仅不能让大众认同,反而会引起普遍的反感和厌恶,需要引以为戒。

四、创新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结构和机制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的发展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新的载体,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传播对策和方式,已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紧迫课题。

首先要创新正面宣传方式。正面宣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式,但传统的正面宣传更多地采取自上而下地把政治目标、价值原则和理想信念向社会成员传播,这种单向的传播由于缺少高效的反馈而容易流于空洞说教和呆板灌输。在全媒体语境下,技术的进步使单向的传播被广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平面化互动所取代,社会成员在这种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被动的意识形态宣传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主动的传播者。正面宣传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新情况,高度重视、积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等新媒体,努力掌握新媒体的话语权。以互联网为例,现在中国有网民近5亿,从这个体量来说,网络话语权直接决定了社会话语权。网上发声的方式从早期的留言版、帖吧,到聊天室、虚拟社区,再到博客、播客、微博等,即时性、互动性、选择性越来越强。掌握网络话语权除了利用门户网站、官方网站等大型综合性网站相对静态的正面信息,更要调动熟练掌握网络手段的媒体人员主动充实到各种互动平台网络空间,加强与网民沟通,学会运用网络语言传播正面声音。随着技术的升级,智能手机已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终端和互联网已成融合之势,更凸显了时间快、数量大、范围广、用户多的特点,在此硬件基础之上的短信、微信等互动平台已显露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新型的宣传工具。正面宣传绝不能轻视这一阵地,更不能放弃这一阵地。

其次要创新表达方式。通俗易懂是提高意识形态传播效率的重要经验。基督教的传教、佛教的变文都是采用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形式来推广教义的。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意识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主要是通过故事、戏文、说唱等通俗形式传播,而民众也乐于从这些通俗表达中去体悟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表面上看,这种情况与过去中国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形式让民众感到亲切,潜意识里获得受尊重的满足感,从而产生情感认同。当前,人们的文化程度大为提高,那种受尊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渗透着群众观念,因而更善于通过人文关怀与情感渗透传达真、善、美。就像马克思所说过的,报刊这样的意识形态载体“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指出,在宣传中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保持亲和的平民风格基础上,把握时代的审美趣味和情感模式,及时关注社会话语的变迁,学会健康的新鲜语汇、融合客观理性的表达方式,一定能使为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提供指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上一篇:网络时代涉税舆情的应对 下一篇: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