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美丽而孤独的牧歌

时间:2022-08-13 09:13:56

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轻盈的笔法、牧歌的形式描写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心中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文中的翠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湛蓝的天空下刚刚长出青枝翠叶的嫩竹,美丽、纯洁、天真无邪而又稚态可掬。她在和风、丽日、关爱中长大,与青山、绿水、渡船为伴,心灵上没有沾染一丝尘埃。然而就像汪曾祺所说,这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却包含着深深的孤寂。这种孤寂色彩在选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的一生,一出生便是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过后,疼爱她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剩下翠翠一人开始了遥遥无期并可能永无结果的等待,用她的青春,用她的生命,一天天消磨着她的年华。她已失去亲人爷爷,失去所爱的人,心灵无所依托,犹如中的小舟一样迷茫和失落。孤独的翠翠,孤独的等待,凄凉的余韵好像一支喑哑悠长的二胡,就像张爱玲式的苍凉。

翠翠,这个在和风丽日里成长,皮肤黑黑的女孩健康自然,充满活力。小说很大篇幅一直在表现她和老船夫相依为命以及她的单纯可爱乖巧懂事。表面上,翠翠悉心呵护她的爷爷,边城人慷慨爽直地照顾她祖孙俩,但小说在表现翠翠的婚恋上,却屡屡奏出“不谐”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十三岁端午上城看龙舟邂逅了傩送,回来后这“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事,“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在课文节选部分,作者两次写到翠翠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又有“痛苦”“悲伤”,多次莫名其妙的“哭”等语。翠翠为什么感到“凄凉”、“痛苦”、“悲伤还想”“哭”?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如今的翠翠正在懵懂地憧憬着爱情,喜欢戴野花,喜欢听唱歌,纯净一如当年的母亲,她甚至想到出走,去寻找她的爱情,她的梦。另一方面她又极其害怕,害怕失去唯一可依托的亲人爷爷,失去既有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害怕失去爱情。当她发现黄昏的“温柔美丽宁静”慢慢消逝且必然要消逝,生命是那样难以捉摸,正在成熟中的她便有点落寞和凄凉,她必然想到生死,想到死于非命的可怜的母亲。母亲的乖巧和性格强硬让她神往,母亲的命运又让她小小心儿沉重得难以挪开。她又快乐又忧愁。这一切,可怜的老船夫又体察了多少呢?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执着予二老,但这之间又有了有碾坊作陪嫁的团总小姐,碾坊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也重重地压在翠翠的心上。在蓬勃热闹的黄昏,翠翠就倍觉孤独和凄凉了。

黄昏时,灰色的天空、桃红的薄云、快落的太阳、青青的草地、淙淙的流水、白色的高塔之下,一个小姑娘在痴痴地望着天空,做着她的梦:梦想着自己坐在一只古船之上,沿着两岸的青山顺水而下,不知走多远也不知到哪里去,只为了要惩罚爷爷。那个姑娘呆呆地想着,还会被自己的梦吓一跳。这是一种朦胧的愁。

暮色四合时,那个姑娘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着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萦绕在自己身旁,孤独地等待着爷爷归来。听着杜鹃的鸣唱还会莫名其妙地哭。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愁。 月光下,这个姑娘依傍在爷爷身边,或坐一块岩石、或坐一条矮登、或看星月、或听爷爷讲故事,抑或是带着一种盼望的心情听对岸的歌声。而爷爷的芦管声会把这个姑娘的心吹柔软,歌声会带她的思绪走得很远很远……这是一种无处排遣的愁。

一个个流动的画面就这样从翠翠的一个个“坐”姿中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还有翠翠那层层叠叠、烦乱如麻的愁绪和那种恍惚缥缈、形影不离的孤寂。

爱和孤独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无法躲闪也无法逃避的宿命。生命注定了要在爱中感受孤独,在孤独中渴望爱。翠翠实际上就是沈从文的精神补偿与寄托。翠翠的孤独代表着的。就是沈从文的孤独。她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她的形象凝聚着沈从文深深的文化恋母情结,在她身上,倾注着他对边城文化的无尽的伤逝和眷恋。

《边城》无疑是美的,它就像是一支山村生活的牧歌,它就像是用小说的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可在这美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物太多的惆怅与无奈。这种愁丝就像是一层薄薄的纱轻轻地拢在湘西那片土地上,笼在翠翠身上,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上一篇:从词语属性角度探究语病辨析方法 下一篇:对高考文学名著考查走向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