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工业化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化

时间:2022-08-13 08:38:36

树立工业化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化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要具有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工业化的举措,要树立工业化理念,以经营企业的思路经营农业,把工业的效益、科技、市场、经营、人才等理念引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近年来,在“三农”工作中,我们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8元,同比增长20%,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以中药材、红薯“三粉”、蔬菜、畜牧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充分显示了特色农业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我们的做法概括说,就是“一个突破口,两种创新,三项举措”。

一、突出地方特色

确立一个突破口

禹州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炮制、加工传统,禹州道地药材禹白芷、禹南星等天下闻名,素有“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灵”之说,禹州中药材市场是经国家批准的全国17家之一、河南省唯一一家专业市场;禹州山岗区农民有种植红薯的传统,红薯种植加工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三粉”加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禹州山岗区面积占三分之二,盛产小麦、玉米,饲草和秸杆资源丰富,适合于发展畜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 禹州的外向型蔬菜曾风光一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禹州宜林荒山面积大,具备发展林果业的条件。在对禹州农业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种植、红薯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加快建立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品牌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二、坚持市场取向

搞好两个创新

(一)创新组织制度,壮大市场主体

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市场主体的培育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分工与组织,把发展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作为产业化工作的重点,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特色农业企业,不断从政策、资金、环境、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严格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为其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促其早日做强做大。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45家,农业龙头企业25家,带动农户10万户,从业人员3万人,新增产值2亿元。

(二)创新流通体制,激发经济活力

工业经济具有发达的营销网络,发展农业产业化,也必须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和营销网络,努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此我们作了很多尝试。一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村一级,强化乡一级,提高市一级,完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搞好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和信息服务及产中科技服务的同时,把产后销售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并完善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突出抓好中药材专业市场和朱阁乡薯制品批发市场建设。二是开展技术信息服务。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禹州市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制作了中国禹州中药材交易会专题网站,拓宽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领域,实行农产品信息定期制度,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企业、农户,进行技术咨询、辅导,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三是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级中药材、“三粉”、养殖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三元并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四是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收的潜能。目前,全市各类经纪人已达10126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52处。五是创新流通方式。积极采用会展促销、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先进的现代营销手段,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壮大产业优势

推行三项举措

(一)实施定单农业,培育产业基地

我们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杠杆,利用项目建设突出特色产业,把有限的资金、优惠的政策、扶持的措施尽量向特色产业倾斜,重点放在中药材种植加工、“三粉”加工、畜牧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上,对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拓宽渠道,扩大份额,在市、乡两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中央和省的政策性资金、金融部门的经营性资金、世行贷款;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动员、支持各类民间资金投向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借助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境内外各种投资,为特色产业强筋壮骨,使其尽快发展壮大。我们主动与国内大型中药制药企业联合,以企业建基地、商户联农户的产业化形式,在全市建成了3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采用定单农业的方式,与浙江、江苏两家企业联片种植的万亩杭白菊基地已取得显著成效;联片建立了5000亩秸梗出口基地,并与韩国签订了年出口秸梗5000吨的供货合同;桂林“三金”制药的禹南星、半夏、丹参生产基地建设、广州白云制药的万亩丹参基地建设、山东鸿贸公司的木瓜基地建设等项目即将开始实施。 目前,鸠山、磨街等乡镇的木本药材种植基地,山货、小吕等乡镇的草本药材种植基地已基本形成;朱阁、古城、花石、范坡四大“三粉”加工区已建立起来;西部山岗区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中东部平原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城郊鸡禽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特色产业的格局已初步呈现出来。

(二)实施标准化管理,应对国际挑战

我市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用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先后制定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环境条件、无公害中药材肥料施用规范、无公害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无公害中药材通用技术要求、无公害中药材炮制通用技术要求以及我市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道地药材产品的系列河南省地方标准,已正式被批准备案,并实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制定“三粉”加工的生产标准和外包装标准,并积极指导农民办理物品条形码;帮助龙头企业完善技术标准,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业工作,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镇。通过这些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增强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市昔日默默无闻的“三粉”土特产品已进入全国各大城市超市的货架,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我市粉制品销售收入就有5亿多元;萝卜等外向型蔬菜出口到日本等国家,成为对外出口的主导产品。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区域竞争力

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运筹特色农业,把品牌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资本来运作,靠名牌提升区域特色经济档次,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市场引导,规模经营”的思路,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抓好特色农业基地这个产业化经营的第一生产车间,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开发,从第一道程序入手,努力打造地方名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中药材、红薯“三粉”是我市传统的特色农业,优质蔬菜、林果、畜禽产品是我市新兴的优势产品,我们根据开发品牌产品的需要,不断加大广告宣传投入,搞好广告整体策划,在进行对外招商引资、参加交易洽谈活动时,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努力扩大知名度,增强特色产品影响力;适应市场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需求,开发多层次特色产品,改进不同产品的包装;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打开市场准入的通道。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优质蔬菜、林果、中药材、“三粉”、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满山红”、“古城”等“三粉”产品,“巨丰”牌外向型蔬菜产品,“启润”牌肉类加工品,“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中成药等一大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脱颖而出,为我市农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销路、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系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上一篇:把泰州建设得更美好 下一篇:围绕旅游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