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孕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究

时间:2022-08-13 08:26:11

摘 要: “包孕式”言外之意是较典型常见的言外之意类型之一。其形成是表达者适应具体题旨情景,运用隐喻或转喻思维,以同一语言形式传达两个意思、两件事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寄托于辞面。其理解过程,是接受者较大程度地实现与表达者表达时语境互享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辞面与辞里的通道,并结合具体语境,获得“言外之意”的理解。

关键词: “包孕式”言外之意 生成机制 理解规律 语境重译

“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达到言近旨远、余味曲包效果的一种积极修辞现象。“包孕式”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类型中较常见的一种,是指用同一语言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意思或两件事情;辞面说的是一个意思,一件事;辞里是另一个意思,另一件事;这另一意思,另一件事就是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本文在概括“包孕式”言外之意表现类型的基础上,探究其生成及理解机制,以期为研究“言外之意”生成及理解的一般规律提供一定借鉴。

一、“包孕式”言外之意的类型

“包孕式”言外之意与汉语修辞格中的“双关”辞格有相同之处,但比“双关”范围更广。

依据辞面与辞里实现重合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包孕式”概括为四个类别,即:“以音传义”式、“同形传义”式、“比喻引申”式、“援用引申”式。

(一)“以音传义”式

“以音传义”式“言外之意”,是指“言外之意”主要体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中,由语音的相同或相似,联想到与辞面词语不同的另一词,由此及彼地实现“言外之意”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修辞中又称为“谐音”修辞现象。如:

1.有老年脱齿者,一日,赴友人宴,同席好诙谐,见其食时唇翕张,而中央之齿无矣,戏之曰:“天下固有之徒耶?”其人笑而应之曰:“贤者然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盖以“耻”叶“齿”,以“乐此”叶“落齿”。(徐珂编《清稗类钞·诙谐类·贤者乐此》)

此例中,同席之人借“耻”与“齿”谐音,以“无齿”戏称为“”,将此老者无齿,用俗语“之徒”来谐指。老者同样借“耻”与“齿”的谐音回敬,并援用《孟子·梁惠王上》中“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借助音的相同,表达了“贤者才落齿,不贤者虽有齿,但不落”的意思,由此表达了“我是贤者,而你却不是”这样的“言外之意”。

“以音传义”式“言外之意”在诗歌、民俗及歇后语中大量存在。

(二)“同形传义”式

“同形传义”式“言外之意”,是指通过“词形相同”这条纽带将辞面与辞里连接起来,辞面是一个词而辞里是另一个词;此“另一词”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如:

2.顺治初,吏部官最清要。吴郡顾松交及蒨来俱以吏部郎里居,宾客辐辏。一旦,广坐中一客忽曰:“二公所谓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也。”客为绝到。(张豫、舒鹗主编《历代小品幽默》)

顺治初年,吏部官员的地位最显要,司职也最重要。吴郡顾松交和顾蒨来都以吏部官员的身份居住在家乡,家里常常宾客云集。一天,一位客人打趣说:“二公可谓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啊。”众宾客听后,都为之绝倒。为何此话会引发众人大笑?这就是此话借“熟悉之语”传达了“新奇之意”。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是李延年《北方有佳人》诗中的两句。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用来形容佳人顾盼之美,即她只要对守城士兵看上一眼,便可令士兵弃械、城墙失守;若对君王“秋波一转”,亡国灭宗的灾祸就要降临其身。其中“顾”是“回眸顾盼”的意思。

此处这位客人的这句诗,从辞面看是在赞佳人之美;但他是做客“二顾”家时所说,在此语境中,此句中的“顾”就不是“回眸顾盼”之义,而是指顾松交和顾蒨来的姓。“倾人城、倾人国”在“二顾”家宾客云集的情况下,也就并非“倾倒”之义了,而是“云集”的意思。客人借此熟悉的诗句表达另一层意思,即“天下之士都云集在顾松交、顾蒨来家了。”这是话外之音。

(三)“比喻引申”式

“比喻引申”式“言外之意”,是指在具体语境中,通过辞面的比喻义来传达另外一层意思,此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此类“言外之意”可以以词、句或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以句体现的:

3.繁:你说,你今天晚上预备上哪儿去?

萍:我——(突然)我找她。你怎么样?

繁:(恫吓地)你知道她是谁,你是谁么?

萍: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现在真喜欢她,她也喜欢我。过去这些日子,我知道你早明白的很,现在你既然愿意说破,我当然不必瞒你。

繁:你受过这样高等教育的人现在同这么一个底下人的女儿,这是一个下等女人……

萍:(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

繁:(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萍:我已经打算好了。

繁: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劣征兆地)风暴就要起来了!(曹禺《雷雨》第二幕)

周萍曾和后母繁漪有过苟且之事。后来周萍喜欢上了家里的女佣人四凤。周萍想乘到矿上去的机会,把四凤也悄悄带去。这一切被繁漪知道后,极力阻止。但此时的周萍一心只想着追求自己的幸福,已经全然不顾繁漪了;繁漪认为周萍把自己逼到了绝境。在二人争吵时,外面正是雷电交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阵势。因此,繁漪说“风暴就要起来了”,辞面是在说天气情况,但在她和周萍刚刚发生了争吵的情景下,二人的关系就和天气情况具有了相似性;在此相似性联系下,由辞面传达了“家里不再安宁,我们之间的斗争就要开始了”这样的“言外之意”。

另外,此类“言外之意”的篇章表现形式,便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式。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列举。

(四)“援用引申”式

“援用引申”式“言外之意”,是指将某一语境中辞面的某部分内容,援用于另一语境中,表达另一层意思。如:

4.这次贾赦手内住了,只得吃了酒,说笑话。因说道:“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这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一针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就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远着呢,怎么就好了呢?’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作父母的,偏心的多着呢!’”众人听说,也都笑了。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半日笑道:“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听说,自知出言冒撞,贾母疑心,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贾赦在行酒令时,讲了一个笑话:母亲生病,儿子请了一个不知脉理的婆子来给母亲针灸。婆子胡乱地给其母亲针肋骨,并说因天下父母一般都偏心,所以只针肋骨就能去心火。这个笑话本是对这婆子不懂脉理,胡乱针灸,还自圆其说的一种嘲讽。但贾母却在这个笑话中,单单留意了“天下作父母的,偏心的多着呢”这一句。因此,贾母听后,“半日笑道:‘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母将故事中的这句话,援用于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中,传达了“贾赦埋怨母亲偏心”这样的“言外之意”。

贾赦听了贾母这话后,“自知出言冒撞,贾母疑心,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

二、“包孕式”言外之意的生成机制

从以上概括的“包孕式”言外之意类型中,可以看出:“包孕式”言外之意是表达者在特定语境中,为表达特定的“题旨”,通过相关的联想,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的结果。

表达者表达时所依据的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因素是语境因素。语境制约着表达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对相应联想的调用。如“援用引申”式的例子,贾母所说的“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这句话从辞面并不能引发关系联想;在当时的情景下,即:儿子贾赦讲笑话给母亲听,笑话中针灸婆子说了句“天下作父母的,偏心的多着呢!”母亲贾母就很容易从儿子的笑话中引发关系联想,在此联想下,误以为儿子是在说她偏心。贾母便借助这个笑话,说了句“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传达“你认为我偏心”这样的“言外之意”。

除语境因素外,“包孕式”言外之意的表达还是运用隐喻或转喻思维的结果。

隐喻,在传统修辞研究中是比喻辞格的一种。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突破了辞格的身份,被认同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将源域(喻体)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上,从而产生对目标域新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映射”可以是简单的投射,即直接将源域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也可以是复杂的合成,即源域和目标域相互投射,在此基础上,产生抽象的合成空间。经过合成空间的组合、扩展等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认识。

运用隐喻性思维表达的“言外之意”,是表达者以相似性为联系点,将两个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将源域(即喻体)的某些特点映射到目标域(即本体)之中,或将源域与目标域互动产生的相似点映射到目标域中,赋予目标域一种新的认知意义,而此新的认知意义就是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包孕式”言外之意中的“比喻引申”式的形成,便是表达者运用隐喻思维的结果。

此外,某些“包孕式”言外之意的表达还与转喻思维有关。转喻,在传统的修辞研究中被称为借代。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和隐喻一样,被认同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转喻的运作机制是:在同一认知域内,以相关点为基础形成某种联系;在此联系中,凸显某个部分(某个点)A,就能激活另一部分(另一个点)B;凸显的A称为源域,被激活的B称为目标域。这种联系的建立与关系联想、接近联想的参与有关。

运用转喻思维表达的“言外之意”,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辞面为凸显部分(源域),辞里为“言外之意”(目标域);通过关系或接近联想,将辞面与辞里联系起来,由此实现“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如“同形传义”式、“以音传义”式和某些“情景依托”式,都是表达者运用转喻思维的结果。

表达者在表达时,具体运用隐喻思维还是转喻思维,取决于语境和题旨表达的需要。

综上所述,“包孕式”言外之意的形成,是表达者依据情景和表达题旨,运用隐喻或转喻思维,并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的结果。

三、“包孕式”言外之意的理解机制

“包孕式”言外之意的理解是指恰切地理解表达者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而不是误解、别解或多解。由于“包孕式”言外之意是表达者在具体语境中运用隐喻或转喻思维表达的结果,因此,接受者理解时就需依据语境及辞面信息,寻找到辞面与辞里的相关点或相似点。

具体而言,若“言外之意”的表达与隐喻思维有关,则接受者的理解为:在理解辞面喻体的基础上,联系语境找到本体,推知“相似性”;再将相似性赋予本体,对本体获得一种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就是“言外之意”。如例3中“风暴就要起来了!”辞面是在说天气,而这句话是在二人争吵的情况下说的,因而此句中天气情况与二人刚发生争吵后的关系情况具有相似性,即都有“恶化、不宁静”的特点。将相似性赋予二人关系,便传达了另一层含义:“我们的关系已经恶化,我们间的斗争快要开始了。”

若“言外之意”的表达与转喻思维有关,则接受者的理解即为:在辞面(源域)的作用下,在语境中寻找到某种联系,进而激活目标域,而目标域即是“言外之意”。如“同形传义”式中例2“二公所谓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也”这个例子。“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本指美人具有的“倾人城”、“倾人国”的魅力,说此话的人是做客“二公”(顾松交和顾蒨来)家所说,且“二公”家常常宾客云集。因此,辞面的“顾”便与“二公”的姓具有相关性;在这种关联下,“一顾”、“再顾”便是指“二公”。“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便由赞美人之美,转指“二公”家里宾客汇集的状况,“倾城”、“倾国”之“倾”也由“倾倒”转指“云集”之义了。

可见,“包孕式”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是接受者分析语境,寻找到相似或相关点的过程。接受者是如何寻找相应的相似点或相关点的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接受者能实现“语境重译”,即接受者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对表达者表达时语境的还原和互享。

因表达者表达时的语境,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即时情景,而是表达者从表达目的出发,在积累的知识中选取与临时具体语境相适应的部分建构的认知语境,是“既包括了上下文这种语言意义上的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有时又叫co-text),又包括了即时情景(situation[ofutterance])这种物质语境,还有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的心理语境以及社群知识、百科知识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共有的知识语境。……是人所调用的定识(assumption)之集合。”①因此,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是主观、隐现的,需要接受者探究。接受者的探究就是依据辞面及语境信息,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猜测表达者的表达语境。在此过程中,接受者形成了有别于即时语境的新的心理认知,也就是形成了接受者的认知语境。

若接受者所形成的认知语境与表达时表达时的认知语境能在较大程度上相吻合,就成功实现了“语境重译”,也就能在此认知语境作用下理解“言外之意”。如例4中繁漪说“风暴就要起来了”,周萍要理解其言外之意,就需要将当时二人争吵的情景与天气情况作比较,进而猜测繁漪表达时的主观心境,发掘其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其表达的真实含义。

在“语境重译”过程中,接受者对语境的分析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积累制约着接受者“语境重译”的实现程度。对于其制约作用如何体现,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作探究。

综上所述,“包孕式”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类型中表现形式较丰富的一种;是表达者在考虑具体题旨、情景的情况下,运用隐喻或转喻思维,并用同一语言形式传达两件事、两种意思。其理解过程是接受者调用积累的知识,联系具体语境及辞面,实现“语境重译”的过程;也就是推测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较大程度地实现与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互享的过程。在实现语境互享的基础上,寻找到辞面与辞里的相关点或相似点,再赋予此相关点或相似点以具体的语境内容,由此理解其“言外之意”。

注释:

①[法]丹·斯珀波,[英]迪埃珏·威尔逊著,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前言)14.

参考文献:

[1][苏]B.B.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主编,魏安庆等译.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法]丹·斯珀波,[英]迪埃珏·威尔逊著,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曹京渊.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5]束定芳主编.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要重视小学语文中的常识性课文的教学 下一篇:知行合一,名德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