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区域经济怪圈深化心理二元论研究

时间:2022-08-13 08:01:01

摆脱区域经济怪圈深化心理二元论研究

摘 要:当今,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市场的潜在问题显露,表现在区域经济的以下方面:市场的灵活性下降,区域经济“怪圈”,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步履蹒跚等。作为区域经济细胞的乡镇企业,为何会在政策与时展趋势支持的条件下,迟迟无法与城市工业体系相融合?乡镇企业在集团化的发展过程遇到无法继续前行的阻力——隐形的城乡二元结构。我们如何化解乡镇企业的瓶颈,促进小城镇建设,从而推动城镇一体化进程?心理二元论便成为化解城乡分割的内在问题的配方,通过资源混合配置再次推动乡镇企业,使之焕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活力。

关键词:经济“怪圈”;城乡分割;心理二元论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1 区域经济“怪圈”

中国乡镇企业经过1984~1988年、1992~1996年2次发展浪潮,并伴随中国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的融合,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不容忽视。经过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各方资源优势的带动,区域经济的一时繁荣却进入无法前行的“怪圈”。

这个“怪圈”是在政策带动之下,并伴随市场经济与自身发展成熟的适合经济发展的状态下产生的。一定程度上将温州、苏南地区企业引入了资金链断裂,工人外流,濒临破产的边缘。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更是让这2个地区苍白不少。

在所有条件都准备充分,乡镇企业自身机制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区域经济却遇到重重阻碍。这种状况阻断了小城镇建设城市化的步伐,经济在怪圈中徘徊不前。追其原因:城乡信息交流的不通畅、人口流动的不理性、政策落实出现城乡落差等,概括一下就是在整个城乡一体化的熔炉之中,各个因素无法完全配置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命。

2 城乡分割——城乡二元结构

化解上述的“怪圈”危机,我们要深入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去寻求答案。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它的后备生产方式没有严格的城乡之差。它是一种人类社会自然状态下的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从中世纪黑暗到文艺复兴继而工业革命的历程中,城乡没有明确的界限,属于共同发展。这也是与当时欧洲的社会情况相一致的。随着资本主义的日渐成熟,国际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以致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并迅速发展,但为中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农民,却被一个中国的现实国情无情地套住了。这便是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明显和城乡分隔刚性,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更加明显化和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

在社会生活上,二元社会影响下的人口心理,也出现了城乡的二元差别,在意识上形成了二元结构。笔者将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二元形态定义为“心理二元论”。

3 “心理二元论”是一个新的研究

心理认同是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在大搞建设的浪潮中,我们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因此迟迟陷于“怪圈”而无法脱身。

农民在心理上存在城乡差异,在社会保障体系上更是深有感触。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参与者,在企业决策的过程中便于大的决策方向有所偏差,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而言,偏差导致的结果便是整体的方向错乱。

对于心理二元论的定义,是在二元制的基础上增添了意识形态的涵义。在思想上将自我或具有心理认同的共同体与自我之外的群体相分离,将自我或具有心理认同的共同体为一元,自我之外的世界为一元,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或共同体的行为进行指导并做出与另外一元的决策心理,定义为心理二元论。

心理二元论是一种意识上的对立,虽身处一个整体,却将自我或共同体与之外的世界对立,这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共同意识的断裂。

乡镇企业面临的瓶颈是什么?

这便是意识的断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与城市人口在社会物质层面上的差异,加剧了心理二元论在经济人心中的发展,致使乡镇企业瓶颈产生,经济整体陷入“怪圈”。

4 资源混合配制——脱离心理二元论

将城乡边界从人类心中消除的最好方法便是混合,这种混合不是混乱,是将市场大洗牌,从根本上去除边界。固定资源是无法参与的,作为经济主体的人却可以在混合配置中起到关键作用。

4.1 人员从流动制到固定制

人首先关注的便是生计,工作中的流动制可以减弱城乡之间的差异认同。在一家企业中,将城市人口调配到农村,将农村人口调配到城市。共同的待遇,不同的环境,由企业决定人员的调动,并实施互补政策。长时间的互换流动,消除边界的心理影响。最终,人员决定自身的城乡位置。

4.2 实行基础设施差异化

基础设施是反应一个地域发展程度的“外貌”,建设基础设施就并非是推进一体化的关键步骤,但是在心理认同上,却可以凸显农村文化特色,彰显农村人的文化底蕴。

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追求城市风格,却丢了自己的文化核心。即使是同样的基础设施,但也并未加深城乡人们的心理认同,只是加剧了城市的“高水平”和农村“低能力”的摩擦,深化心理二元论。

乡镇企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出现扭曲,整个城乡区域链条也将面临破裂的危险。

参考资料

[1] 胡欣.中国经济地理——经济体成因与地缘架构[M].立信会记出版社,2010.

[2] 刘继同.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福利政策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2.5.

[3] 何英.金融危机下温州模式的困境与转型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11(8).

[4] 罗小龙,张京祥,江晓峰.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0(5).

作者简介:王楠(1988-),女,汉族,山东淄博,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上一篇:数据库技术在灵寿县三权调查工作的应用 下一篇:初探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