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巨灾风险证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3 05:37:54

保险巨灾风险证化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越发密切,从而出现了保险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巨灾风险的证券化。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在日益成熟,相应的制度环境初步建立,精算技术日益先进,这些都为巨灾风险的证券化创造了可行性。本文在阐述了我国发展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与现存障碍的基础上,并给出了若干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 巨灾风险 保险资产证券化 巨灾连接证券

一、我国发展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发展保险证券化的现实条件

1.资本市场初具规模

巨灾保险的证券化首先需要发达的资本市场来支撑。2002年末,沪深两市仅有122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不足3.8万亿人民币。经过十年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2494家,投资者开户数合计超过2亿,总市值达21.8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最新排名,中国大陆资本市场股票市值在全球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

2.制度环境初步建成

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巨灾风险的保险防范越发重视。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日益成熟,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监管正逐步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过渡,这将为保险公司开展巨灾保险业务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

3.技术显著提高

近年来,国际上巨灾保险技术和经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而我国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有很多业界人士学习到了国际先进的金融技术,这就促使我国保险业加大了巨灾风险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对巨灾风险的数据、相关信息资料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储备和积累,为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

(二)各类巨灾保险证券引入的分析与比较。

1.巨灾债券

从当前国际上的交易来看,最重要、最典型并且发展最快的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当数巨灾债券。巨灾债券是在债券市场上发售的一种包含巨灾风险的债券。这种债券的违约风险被设计成为巨灾事件的发生。当巨灾事件未发生时,投资者可以获得比同等期限结构的政府债券高得多的利息收入。当巨灾事件发生,投资者就会失去若干期的利息,甚至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本金。

2.巨灾互换

在我国,引入巨灾互换具有较好的条件,可行性仅次于巨灾债券。首先,国内金融互换的丰富经验可为巨灾互换交易奠定基础。巨灾互换与金融互换极为类似.是保险版本的金融互换。其次,巨灾互换合约与国内早已熟悉的传统再保险合约相似。最后,巨灾互换还具有原理易懂、交易成本低、操作过程简单、灵活性高等特点,使其引入的技术门槛较低。国内再保险公司可以尝试通过纽约风险交易所与国际著名再保险公司签订巨灾互换合约,分散彼此的巨灾风险。

二、我国发展巨灾保险证券化存在的障碍

(一)缺乏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在基础法规制度建设方面一直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步伐。巨灾保险证券化将涉及到很多新的法律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后盾,就很难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真正保障。随着交易规则的逐渐明晰和制度的健全,巨灾保险证券化对广大保险人将更富有吸引力。但是,毕竟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属于新生事物,我国证券、保险监管机构对此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而相关法规的完善也是一个长期化的工程。

(二)监管方式还不适应。

SPV是指特殊目的的载体也称为特殊目的机构/公司,其职能是在保险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购买、包装证券化资产和以此为基础发行资产化证券。我国的金融监管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银行、证券、保险分页监管模式,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旦成立了发行保险证券化产品的SPV公司,那么它应该由谁来监管。

(三)投资主体约束。

投资者为保险证券化市场需求的最终力量,投资者的类型和特点,决定了市场需求力量的大小,从而也支撑保险证券化市场的需求。在保险证券化比较先进的欧美市场,机构投资者是主要投资者,这与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反观我国的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占较大比重,而机构投资者相对落后,有待培育。这两类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规模和风险偏好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大于投资性的问题。这种现状也制约了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此外,我国虽然短期内大规模发展了机构投资者,但仍缺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制度。资本市场对交易额巨大的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的吸收能力有限。

三、发展我国巨灾保险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一)修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由于巨灾风险证券涉及保险和资本市场,不能简单地适用当前的政策法规。政府应当尽早出台一套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对于巨灾保险证券的发行仍存在一些法律障碍。政府应该考虑对《公司法》、《保险法》和《信托法》进行修改,放开成立SPV的限制。同时,立法机关应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风险评估、信用评级等准则接轨,适度开放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让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到巨灾保险证券的认购发行中。

(二)加强金融监管。

巨灾风险证券化涉及到保险业和证券业,在目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需要研究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协调监管的问题,明晰监管的责任边界,防止监管者的相互推诿或越位行为。我国可考虑在证监会和保监会内设立新的相关业务机构,视具体情况对巨灾保险连接证券的发行、交易等环节进行相关监管,避免“多头监管、无效监管”的局面出现。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对经营活动、信息披露、强化内部公司治理和监督控制等。

(三)设立巨灾损失评估机构。

从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过程来看,有必要建立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估巨灾保险损失的权威机构,来编制巨灾损失指数,以作为保险业遭受巨灾损失的判断基础,以及各种巨灾保险连接证券定价的标的物。美国财产理赔服务中心(PCS)计算的指数对发展巨灾期货和期权、行业损失担保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虽有国家气象局和地震局等机构对自然灾害进行评级,但这些评级主要侧重于自然灾害等级,而不能准确反映保险业的实际赔付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铮.论保险业在资本市场的创新工具――保险证券化[J].保险研究,2003,(8).

[2]李勇权.论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J].保险研究,2003,(5).

上一篇:浅谈辅导员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四川省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