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连云港经济增长及分配关联

时间:2022-08-13 04:41:59

诠释连云港经济增长及分配关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写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中,表明未来五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转向更加追求“民富”,为下一步我国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改革的具体方案提供了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本文结合新世纪以来全市GDP、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指财政总收入,下同)的变化情况及其特征,探讨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内在关系,寻求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切实推进全市全面小康进程。

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理论

有关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到比较完整的现代分析框架的确立,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学术争论过程。

1、倒U假说。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了“倒U假说”,认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扩大,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收入差距将逐渐缩小,即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倒U型变化。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学界围绕着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倒U假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卡尔多模型。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卡尔多模型认为,通过调整资本和劳动的不同储蓄率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值:如资本/劳动的比率上升到高于它的均衡价值,工资与利润的比率也会上升;如果工资以外的储蓄部分低于利润以外的储蓄,则会导致资本积累率下降,资本/劳动的比率也会下降到均衡水平以下。该模型由此认为,经济增长是同收入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收入分配是保持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条件。

3、我国研究状况。收入分配状况不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结果的反映,更是影响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在一定阶段上表现为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在另外的发展阶段上则表现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以20世纪最后几年为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前后两个时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生前后逆转,对它们的关系进行描述,可以概括为一个近似的倒u曲线。

实际上,主流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因果关系”理论已经逐渐被所谓“不平等会妨碍和阻止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的观点所代替。收入分配通过资本市场、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对资源配置过程以及经济增长的各个环节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潜力。

二、连云港分配现状:收入分配向企业倾斜

按照宏观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原理,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国家、企业和个人将在增加的总量中进行初次分配。从参与分配的主体看,一是国家,它以税收的形式参加分配;二是企业,它以利润的形式参加分配;三是居民,它以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参加分配。如果这三大主体的分配比例变化不大,则GDP增加了,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都会相应增加。政府的税收会增加,企业的利润会增加,居民的工资收入会增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做大蛋糕”和“分配蛋糕”的关系,创造GDP好比是做蛋糕,GDP大了,蛋糕就大了,就可能多分配到一些。但在具体分配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优惠政策等各方面的不同,国家、企业、居民分配比例不同。

按收入法核算的GDP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四个部分构成。按照初次分配的划分,劳动者报酬可归为个人部分,生产税净额归国家部分,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归企业部分。全市2001年GDP的初次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比重为9.0:33.4:57.6,到2010年这一比例关系变为12.5:41.2:46.3.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初次分配格局中,明显向国家倾斜、向企业倾斜,十年中国家、企业分配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3.5、7.8个百分点,个人所占比重下降了11.3个百分点。

三、连云港经济增长与分配之间关系

新世纪以来,全市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逐年走高,尤其“十一五”期间是连云港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财政收入随之大幅增加,居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

1、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居民收入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全省十三市来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一样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苏南经济发达,城乡居民收入高,城乡差距相对比较低;苏中经济发展次之,城乡居民收入低于苏南,城乡差距有所扩大;苏北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城乡差距也较大。

①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020元、7039元,十年增长了2.9倍、2.7倍,年均增长11.4%、10.5%。而GDP十年增长了3.8倍,年均增速为12.4%(可比价增长,名义增长为15.9%),明显快于居民收入增长。

②贫富差距呈扩大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0,十年间上升了0.31个百分点;二是行业差距加大。2010年全市平均工资最高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平均工资为71965元,是收入最低的住宿和餐饮业18397元的3.91倍,十年间差距扩大了1.24倍;三是基尼系数持续增长。全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左右,十年间上升了约0.1.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按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数据,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连云港约为7.0倍。

2、财政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看,国家通过预算集中的财政收入就是归国家集中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因此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2010年,全市GDP实现1193.3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52.58亿元,十年分别增长了3.8倍和19.5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2.4%(可比价增长,名义增长为15.9%)和35.3%,财政收入增长远远高于GDP增长。

①财政平均收入率逐年提高。财政平均收入率是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方面用来反映财政集中度,显示财政在当年GDP集中掌握的支配权有多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配能力有多大;另一方面反映财政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比重是否适当,税收负担的水平、税负的承受能力是否合理。用REV表示当年的财政收入,GDP表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公式表示为:

财政平均收入率=(REV/GDP)%

目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发达国家一般在40%—50%之间,发展中国家在25%—30%左右。随着连云港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平均收入率呈逐年走高态势,2010年达到了29.55%,比江苏省、全国分别高1.20和8.67个百分点,十年提高了22.64个百分点。

②财政收入弹性呈走高趋势。财政收入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名义增长率之比,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财政收入增长率,用来分析和判断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保持同步。用t表示财政收入的变化量,g表示GDP的变化量,则财政收入弹性的表达式为:

Et=(t/t)/(g/g)

当Et<1时,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即财政收入缺乏弹性:当Et>1时,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存在着比较强的财政收入弹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产品需求量随之增加,财政投入需求量加大,这就要求财政收入要有相应的提高,即财政收入弹性Et应该大于或者等于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十年来,全市财政收入弹性个别年份比较特殊,但总体上呈走高趋势,到2010年达到3.20.财政收入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表现出较强的财政收入弹性,经济增长对财政增收的带动力度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③财政边际收入率上升态势明显。财政边际收入率为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GDP的百分比。表示新增量,用公式表示为:

财政边际收入率=(REV/GDP)%

十年来,全市财政边际收入率总体上表现为上升态势,从2000年的0.57%上升到了2010年的47.69%,十年上升了47.12个百分点。

十年中,全市财政边际收入率均高于财政平均收入率,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态势。从经济学常识看,若财政边际收入率高于财政平均收入率,表明财政收入有增长趋势,反之则是下降趋势。这说明全市财政收入与经济一样,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④构建计量模型。以GDP作为解释变量,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2001-2010年连云港财政收入和GDP数据综合分析,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REV=α+β?GDP+ε

其中:REV为各年的财政收入,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变量。

通过计算得出回归方程:

LOG(REV)=1.884340×LOG(GDP)+7.517981

由此可知,连云港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1.884340,这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就增长近1.9个百分点。

四、影响分配因素分析

收入分配的增长既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价格水平、财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部门差距、个人收入差距以及社会不平等感,都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1、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2010年,全市人均GDP26987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52840元的51.1%,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5元。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全市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财政实力不强的现状。

2、产业结构落后的影响。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5.7:39.0.与全省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高9.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低6.8、2.4个百分点。从GDP的部门构成和产业构成来看,因为各部门各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含税量”不同。国家现在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第一产业基本没有税收,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则会拉动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长。因而,农业丰收导致GDP上升,但财政收入不增加。所以当三次产业的结构发生变化、增速出现快慢都会直接影响到税收收入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动。同样,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居民收入的提高。

3、二元结构影响。户籍、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合理安排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刚性化。目前,全市农村约有近百万人在城市流动、打工,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造成了这一代人在发展机会和健康等人力资本获得方面受到限制,而且也造成二元结构的代际传递,产生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理顺收入、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影响巨大。

五、促进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连云港要保持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必须立足于全市实际,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合理调整财政收入和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配好。

1、加快转移,强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要通过大量转移农村人口来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简单的把农民迁到城市里居住,而是要通过发展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要素集聚、功能增强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强化其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推动非农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剩余人口就地转移,切实推动城市化进程,有效地提高居民收入。同时,要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农村人和城里人平等享受国家的民生投资,平等享受教育投资、社会保障投资;二是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比如城里人买房子,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农民的土地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

2、抢抓机遇,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经济实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就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快,主体地位不强,带动作用不大。国民经济发展要提速,税源经济要培植,居民收入水平要提高,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之上。江苏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连云港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战略发展机遇。从自身发展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积累,连云港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速期,进入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提升期,必须充分发挥临港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逐步打造形成石化、钢铁、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冶金、盐化、硅材料、碳纤维、石油化工等5条特色产业链,着力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

3、立足实际,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资源约束小、劳动力容量大、见效快等特点,所提供的营业税是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构成了地方财源的主要方面。要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继续加强以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等传统行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研发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等生产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内涵”层次。

4、教育先行,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

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制定长期规划,常抓不懈。要把发展教育与扶贫和促进经济增长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加大对城乡居民的培训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正规后续教育,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使他们都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

上一篇:中国房产领域外资流入管理制度研究 下一篇:健全中国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