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教 快乐学

时间:2022-08-13 03:53:0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下面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焕发数学课堂的魅力,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期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趣味化的数学情景导入新课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导入法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且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如在教学《怎样搭配》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出马戏团的小丑这个孩子们都喜欢的形象,由他的演出服装引出搭配问题,这个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实际问题生活化了,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2.亲手实践导入法

小学数学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数学”,而不是成人的数学,因此我们的数学应更多的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了解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需要,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在《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我创设了“同桌分蛋糕”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吃完蛋糕后,紧接着就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你吃到的这半块蛋糕吗?学生用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这就与已有知识产生了冲突,我就抓住这一时机引出一种新的数——分数,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使教学水到渠成。

3.视频导入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焦点、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课的导入中,我采用了视频欣赏,让同学们通过观看《千手观音》的舞蹈,来感受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会有不同的画面,从而导入在侧面、上面和前面如何观察由五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自然的进入新课。再如在《比的意义》一课的导入中,我也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姚明的灌篮视频”,使学生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和刺激,又引起了我与姚明比身高的欲望,加上把学生的照片与姚明照片的组合,自然的过度到“比的意义”的探究中。

4.质疑导入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表明,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时,对问题产生悬念,大脑便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质疑”是很有效的导入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教师就可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5.故事导入法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点的神奇变化,我用评书的形式讲述了孙悟空智取芭蕉扇的过程,在故事中着重强调金箍棒能变大能变小的神奇特点,同时引入本节的法宝(小数点)。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实一节课导入的方式很多,选用何种数学情景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适宜的一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把握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二、创设多变化的数学情景进行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情感与认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无情感的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所包含的信息比较丰富,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在同一个情境中,从不同角度提出多个问题。为此教师要细致钻研教材,充分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创建多变化的情境,多变化的思维,寻求变异。

1.新授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多的接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例如《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中,为了调动起同学们探求新知的渴望,我创设了“元旦布置教室”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并提出我想把黑板的四周围上彩带,但不知道该买多少,希望同学们帮忙解决。学生听后纷纷献策,我顺势引入到了长方形周长的探究中。这一情景的创设把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充分唤起,积极地参与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活动中。

再如,在《认识元、角、分》一课,可为学生创设去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主动的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元、角、分,认识元、角、分和应用元、角、分。

2.新授中适时的创设游戏化的数学情景,让课堂成为快乐驿站

爱玩爱动是我们小学生的天性,新奇有趣的游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了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是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知识模块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我经常采用“警察办案”的游戏,要求学生读完题后,找到要办的案件是什么?(也就是问题)在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侦破此案的线索,最后要求阐述自己破案的经过,能破一个案件的被授予二级警司,连续侦破两件的为一级警司,三件以上的为督察。在游戏的吸引下,同学们分析问题就会特别细心,这中竞争的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知识建构自然水到渠成。

游戏的创设有时也是我们解决难题的良方,在《比的意义》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整理明确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通过比较得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比赛中出现几比零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对比的后项不为零有个更完整的认识,我和同学玩起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我与一名同学比赛,其他同学当裁判,并记录比分。最后裁判宣读各次的比赛成绩,当出现几比零时,我会提出疑义,为什么比的后项出现了零。同学们经过思考后认为这时它只是一种记分方法。从而使这一知识牢牢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新授中创设开放式的数学情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而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也往往来源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开辟实践创造的天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在《认识几分之一》中我通过分蛋糕认识二分之一,接着通过把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四份来认识四分之一、再通过折彩带认识三分之一,练习中安排按分数涂颜色等实践活动来巩固对分数的理解。这样学生就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体会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再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我通过搭积木活动,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画一画,再摆一摆,想一想,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创设可延性的数学情境,增强知识的运用

当一节课结束时,大部分学生一般能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也会高高兴兴的走出教室。无可否认,课堂教学确实解决了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并不是理想的教学。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应设法在学生心里上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材料。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比的意义》的结尾拓展中认识了黄金比后,学生的兴趣盎然,我顺机创设了让学生课后回家测量自己的身高,并求出肚脐到头顶的高和肚脐到脚跟的高度的比,看看自己的身材是不是黄金比。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更是兴奋不已,这样一来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长方形的周长》一课的延伸题中,我设计了课后制作贺卡的活动,并让学生把贺卡的四周用精美的彩带进行装饰,前提必须保证不浪费装饰材料,一定正好。第二天,同学们把贺卡都带到了学校,制作的极为精致,充分体现了课后学生主动应用的意识。

以上是我从导入、新授和巩固三大模块来理解数学情景创设的阐述。总而言之,要创设有效地数学情景首先要把握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景,应该创设怎样的情景,对情景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如何进行加工。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为依据。要充分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把握好引导学生"想"的方向,提高学生"想"的质量。这样才能使情景体现其价值:即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增进师生情感的融洽性、启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技能训练的应急性。

最后,和大家一起互勉:一个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未必是好教师,而一个能驾御教材,超越教材变苦学为乐学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好教师。

上一篇:谈新课改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刍议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