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设疑,引导高效阅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13 03:44:15

适时设疑,引导高效阅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2-01

当前课堂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式教学,取代了那种导致学生思维呆板机械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手段。现在的课堂有时又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只是干寻找答案、回答问题的活;或学生一个又一个地提出“这个字怎幺读”、“那个词什幺意思”之类的问题,教师忙于应付学生的问题。有声有色,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却说不清这节课达到了什么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什幺?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认为:那就是通过教师采取教学措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是不是启发式教学,绝不能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它的实效,即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这就是说,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发问,都必须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据此,我认为课堂提问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决不可让学生一头扎进茫无头绪的“提问”中去艰难摸索。我们要培养有自主意识、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得在教师的导演之下。

先从学生提问方面说。的确,我们激励学生发问,学生敢于发问,说明学生主体性的觉醒。但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课堂上的提问,仅仅是激励发问,然后一个个解答吗?显然是不行的,否则,如何驾驭课堂,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对学生的发问.教师起码要有两点准备:一是教会学生提问,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一开始提问,往往只停留在文章字词的表面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文章与作者联系起来思考,甚至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逐步诱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才不至于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疲于应付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的浅表性问题;二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弱点,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心中有数,能够把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预想和谐地统一起来,尽量使学生的发问成为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在教师“导演”下,能独立阅读,善于发问,脑子的思维活动是积极的,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这里强调教师的“导演”作用,并非说杜绝学生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回避这种情况,而是强调教师在熟知教材的情况下,善于控制课堂局面,学生可以像演员一样充分发挥又不偏离主题。

尽管如此,学生的提问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流。因为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由教师决定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仅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而不是全部任务。让学生发问经常只是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任务常常还是靠学生研讨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如何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许多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师提问的质量,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开始我做语文教师的时候,以为备课就是备知识,就是备教材。其实不然,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备思考问题,看究竟怎样将问题问下去,可使学生的脑子活起来。”那幺,如何提问才能既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又能高效率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呢?目前教坛对此问题已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里我谈三点认识:

1.聚焦点问题。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同样,一篇文章也有关键部位。这个部位的信息往往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那幺它便是教学上的聚焦点,抓住了它就可以执一御万,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2.争议性问题。

有些课文的细节或语句,与文章的深层意义有紧密联系,而学生理解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往往形成有争议的问题,容易在课堂上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应注意梯度,既要激发学生“摘桃子”的欲望,又不至于攀不上去空手而归,感到失望茫然。如教《雷雨》一课,就有老师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保留鲁侍萍喜欢的家具,柜上放着她的相片,连她生周萍时关窗户的习惯都不改变,这是为什幺?于是课堂上出现热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说明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有人认为周朴园的举动是虚伪的,因为当鲁侍萍真的出现时,他首先考虑的还是他个人的利害关系而不是与侍萍的感情;甚至有同学提出周朴园的这些行为是为给他瞎编的梅家“小姐”作掩盖,以便给他的大儿子周萍一个合法的身份。这个问题显然切中人物形象的要害,难度适中,又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说,引起争论是很自然的,这样的争论,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有利于把课堂教学引向高潮,又有力于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纵深问题,从而提高分析能力。一般说来,回答问题能让学生尝到克服困难的甜头,因而增强信心,提高兴趣。但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也不会给人成就感。尤其对于高中学生,更要注意提问的难度。

3.故意设疑。

前两点就问题性质说,这一点就提问方法说。有些课文内容,看似明白易懂,学生阅读时容易一晃而过,不觉有问题。这些内容读过之后往往印象不深刻,因而忽略了对必要知识的掌握。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设置障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