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傲立的风景

时间:2022-08-13 03:16:40

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都应是社会的中坚与脊梁。社会的变革,也常常由他们发起,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中国的“五四”运动。但诟病知识分子的声音,自近代而来,不绝如缕。杨宪益晚年为自己预写四句挽联:“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齿)。”其后附有几句说明:“此是近来自书挽联也。近百年过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大抵如是,此乃时运使然不足为怪也。故陶潜云:‘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而留居海外的赵复三先生说: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表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他想不出一个比“心碎”更恰当的词。

被国运与时代夹击,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与际遇,大抵不容乐观。然源自传统士人的不屈精神,虽雪泥鸿爪,但依稀流传。如魏晋时代的嵇康,不苟同于司马昭集团,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写得酣畅淋漓,最后招致杀身之祸;明代的方孝儒,宁死不愿为篡位的明成祖写诏书,最后被诛十族,自己也惨遭腰斩;清代的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清失败后,以死来抗命清朝廷征召他赴博学鸿词和参修国史;不远的先贤陈寅恪,以埋首故纸堆,淡看名利,在中国知识界首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只是这样的铮铮骨气到了现代,已显式微。

稀缺,并非没有;稀缺,而显传奇。在商业与时代风潮的诱惑与压力下,总有那么一些知识分子,遗世独立。经济学家吴敬琏承继顾准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学术独立,倡导市场经济,限制公权;作家杨显惠以极大勇气,《定西孤儿院记事》、《夹边沟纪事》、《甘南纪事》钩沉民族血泪记忆;沈昌文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张炜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在2012年第七届华人精英会盛典中,他们被授予:年度弘道者“荣誉。

他们的社会名望,不是官方钦定,不依商业运作,而是以其笔墨的独立,对人性的批判,对理想的守护,而为时代记取。风浪过去,他们依然挺立潮头。他们深耕时代,正因其稀缺,因其风骨,而成为时代不朽的传奇。

上一篇:进入当代艺术大门的钥匙 下一篇:温馨新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