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及早期内镜检查意义

时间:2022-08-13 09:52:24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及早期内镜检查意义

【摘要】 目的 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特征及早期内镜检查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26例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 对其病症临床特点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肠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 特别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危险性更高。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一过型19例(73.1%), 狭窄型5例(19.2%)及坏疽型2例(7.7%);病变部位主要为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脾曲等;病理特点主要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腺体结构破坏等。结论 急性腹痛、便血等症状均有可能与缺血性肠病有关, 未行肠系膜动脉CTA检查前, 早期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内镜检查;临床诊断;意义

缺血性结肠炎主要由结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引起, 从而使肠壁发生缺血性改变最终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生。缺血性肠病比较常见于中老年人, 腹痛、便血和腹泻是其主要表现。近年来,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 再加之人口老龄化等情况, 缺血性肠病在发病率上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但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不突出, 尤其是早期临床表现无太大特异性, 很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据王为等[1]报道急性缺血性肠病当前的平均死亡率在69%左右。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特征及早期内镜检查意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被检查出缺血性结肠炎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临床、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11例, 女15例, 男女之比为1∶1.36;年龄58~84岁, 平均年龄67岁, 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的患者26例(100%), 便血10例(38.5%), 腹泻15例(57.7%), 恶心、呕吐6例(23.1%), 存在不同程度发热4例(15.4%), 伴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17例(65.4%)。

1. 2 研究方法 凡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症状的患者, 来院后均通过便常规、便培养首先对外肠道感染性疾病加以排除, 因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病变常位于左半结肠, 常规口服泻药易加重肠道缺血可能, 予以灌肠作为术前准备, 在24 h~3 d内对无肠镜检查禁忌的患者行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病变部位、特点及分型等详细描述并给予治疗, 治疗后2~4周内所有病例都需再次复查肠镜[2]。

2 结果

2. 1 内镜表现及分型情况 26例患者全部行结肠镜检查, 根据缺血性结肠炎分型标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①一过型19例(73.1%),其中7例患者不仅黏膜充血水肿、伴散在糜烂和点状, 且片状出血斑或暗紫红色瘀血斑点, 分布以局部、阶段性为主, 从边缘极限来看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5例患者黏膜严重充血水肿, 从溃疡形状上看多为纵行或不规则形, 溃疡之间看不到正常黏膜。②狭窄型5例(19.2%), 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明显, 肠腔从内镜看比较狭窄, 通过病检后无癌细胞情况。③坏疽型2例(7.7%), 肠黏膜颜色显现出暗紫色, 形成大片溃疡和斑片状出血。

2. 2 病变部位情况 内镜检查达回盲部患者18例, 进镜至降结肠脾曲患者3例, 后5例能够看见病变浸润肠管全周, 内镜到达肠腔后出现明显的狭窄情况, 无法通过内镜, 开始对患者进行黏膜活检后退镜。通过内镜检查发现2例直肠病变, 占7.7%;17例乙状结肠病变, 占65.4%;4例降结肠脾曲病变, 占15.4%;1例横结肠脾曲, 占3.8%;2例升结肠, 占7.7%。

2. 3 临床病理特征 在病理学方面, 除了表现在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外, 还表现在形成炎性肉芽肿以及腺体结构被破坏等方面。混合性血栓多发生在静脉, 且是血流缓慢的静脉, 形状多为粗糙干燥圆柱状, 结构交替, 呈灰白和红褐色层状[3]。

3 讨论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肠缺血性疾病, 其原因有各种, 最早由Boley于1963 年提出, 容易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从本次研究中也可发现, 26例患者均50岁以上, 伴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患者17例, 占所有患者65.4%。随社会不断发展, 我国人口逐渐趋向老龄化, 缺血性肠病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缺血性肠病多发于高龄人群, 多是因为高龄人群常伴有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等状况, 从本组患者男女之比来看,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缺血性肠病, 结果与大多数文献报道吻合。

缺血性肠病在临床诊治中的误诊率很高, 对预后有严重影响。究其原因:①主要在于缺血性肠病实验室诊断特异依据比较缺乏, 较难通过常规实验室检查使其获得明确诊断;②在于临床医师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了解不够多, 认识不足;③在于医生内镜下缺血性肠病的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缺血性肠病在内镜下病变肠管分布以节段性为主, 边缘在界限上与正常黏膜比较清楚, 黏膜充血、水肿等是内镜主要表现[4]。其特征性表现则在于出血结节, 这种情况通常为黏膜下出血或水肿导致, 一般都是一过性, 只需数天内便会自行消失, 部分患者会出现黏膜坏死情况。且通过内镜检查发现, 大量纤维素血栓或含铁血黄素细胞聚生成在肠道黏膜下层时, 也是判定患者缺血性肠病的诊断要点。在发病后3 d内, 为避免黏膜下出血被吸收或替代必须及时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本组26例患者中, 肠镜检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表明在早期结肠镜检查对缺血性结肠炎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结肠镜等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 可能更加方便病理组织的获取, 对该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提高有重要作用。实践研究也已经表明, 内镜检查是早期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 除了能对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加以明确外, 还能明确检出治疗的效果, 在减少缺血性肠病误诊误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为,周国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医学综述, 2012, 9(9):86-87.

[2] 陆星华,钱家鸣.消化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1-112.

[3] 樊庆,吴问汉,冯秋实,等.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10(10):92-95.

[4] 杨小红.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5(5):69-70.

[收稿日期:2014-07-21]

上一篇: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10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