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13 06:49:45

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

摘要:圆明园山体作为圆明园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近300年来同国家的命运一起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激荡,其数量、形态、空间气氛已和当年发生较大的变化,建国以来,虽然经历了几次的修缮,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追溯历史,建立圆明园山体创作的语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现状调研分析,提出已修复山体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圆明园山体保护、修复的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圆明园山体现状历史变迁 修复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史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建设经历清朝七位皇帝御园时期,历时150余年,是中国古代园林“集锦式”造园手法的典范。圆明园“园中有园”的空间艺术效果离不开造园要素――山体。圆明园352.13公顷的占地面积中,就具有山体200余座,是构成圆明园空间的主要骨架,与建筑、植物、水体交相呼应,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是圆明园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明园自1988年修复福海及长春园、绮春园部分景区并首次向游人开放,2008年修复开发九州景区,目前遗址公园面貌已初具成效,但已恢复区山体是否具有历史原真性,如何科学地进行未恢复区的保护及修复仍是一个重要的难题。前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圆明园山水文化或用西方空间范式来解读圆明园的造园艺术,笔者通过对圆明园山体的实际调查,结合历史背景,对比分析其修复保护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圆明园的山体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1.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

圆明园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每次变迁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修复圆明园山体不仅需要对照相关图纸资料,还需建立历史感知参照系统,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圆明园的山体特色。

1.1“三山五园”格局下圆明园山体特征

清朝时期北京西郊一带建成一系列规模庞大皇家园林,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统称为“三山”,依托“三山”地形地貌分别建造了( 清漪园) 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同圆明园、畅春园一起统称为“五园”。“三山五园”格局存在一定的联系:“三山”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轴线,此轴线往东的延长线正交于圆明园和畅春园所形成的的南北向的轴线。大规模人工堆山是圆明园山体与其他四园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其形态多为带状山体,山势走向与“五园”的空间格局相呼应,山脉起落山体高度与“三山”的龙脉一致,西北高,东南低,曲折婉转,宏观上形成上风上水的风水布局。

1.2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

计成《园冶》中写道:“世之新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意思是造园的艺术效果有很大程度取决于主人的主观喜好和精神意志。圆明园从建园到现在总体分为皇家御园时期和遗址时期:皇家御园时期从赐园到御园经历七位皇帝持政,也经历了七次大规模的建设和修整,其园林规模、山体风貌也因此发生变化;民国时期,1922年北洋军阀共从长春园、绮春园强行拉走太湖石623车、云片石104车,因为圆明园大多山体为“石包山”,故此时期的“石劫”对圆明园造成了巨大的毁坏。从建国到现在是圆明园的遗址时期,建国早期圆明园山体破碎不堪,经过1988年及2008年两次大的修复工作后,已有大部分土山山体得到了恢复,但石山却破坏严重。

因圆明园的建设完成于1860年以前,之后便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本文着重研究皇家御园时期圆明园山体的历史变迁和特色。

1.2.1康熙皇子赐园时期

根据《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国朝苑囿》所述 “圆明园为世宗宪皇帝藩邸赐园,康熙四十八年所建”, 当时只是为了满足皇子的日常生活,只是有小范围的堆山造园。后湖景区建有牡丹台、竹子院,金鱼池、菜圃等12景,福海景区建了深柳读书堂,风格均比较自然朴素 。

1.2.2雍正御园时期 :

雍正时期开始增加办公理朝场所,增加了勤政殿、九州清晏、会心处,平湖秋月,环秀山庄等24景,此时山水规模较之前进一步扩大,圆明园由康熙时期的44.5亩扩到195.3亩,“华夏九州”的山水骨架基本形成,造园风格上以清新自然为主。

1.2.3乾隆御园早期:

1736年乾隆即位后开始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 此时九州景区、福海景区,西北部景区共增加至40景,山水格局形成“华夏九州”完整的结构。清《御制诗集》形容正大光明景点山石:“屋后峭石壁立,玉笋嶙峋”,可见当时叠石堆山已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1.2. 4乾隆御园中晚期:

乾隆四十年后,圆明园扩建至346.9亩,形成圆明、绮春、长春三园整体山水格局。造园风格突出皇家气派 ,此时圆明园已达到100多处景点,园林气氛增强。

1.2.5嘉庆御园时期

嘉庆朝继续延续三园整体的山水格局,改建了福海北岸的静远洲、武陵春色的恒春堂、北远山村的课农轩,增建了圆明园福海景区的观澜堂,并修缮了舍卫城、同乐园、永日堂别有洞天、安澜园等景点。

1.2.6道光御园时期

道光年间,财用匮乏,国势日颓,已无力对圆明园大加建设,只能勉强维持圆明三园已经达到的景观效果,山形较乾嘉时期当无根本变化。重点改建寝居建筑,建筑面积增大,园林空间气氛和艺术水平也随之发生改变。

1.2.7咸丰御园时期

此时期圆明园在规模上和景点数量上已达历史的顶峰,改动也只是修葺寝居建筑,山水格局变动不大。咸丰时期和道光时期被学者称为圆明园盛期,此后圆明园的研究保护及修复工作也多以这个时期的格局为参照。

圆明园盛期山体具有以下特色:

1)模仿华夏九州的山水格局,西北角紫碧山房为最高峰,象征昆仑山。山高15米;

2)福海景区、后湖景区分别形成两个次高峰,依然以各景区西北角为最高峰。廓然大公山体高度为 10米,杏花春馆景区山体高度为12 米(根据2011年现状地形图,结合65年地形图推测)。

3)其他山体均为狭长的带型,高度在10米以下,以土山为主,其主要作用是分隔景区空间。

1.2.8同治御园时期

同治十二年对园明三园进行重修。当由于当时国库空虚,内忧外患,修复效果也无法与被焚之前相比。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该阶段同其他历史时期一样,在圆明三园物质实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圆明园山体现状调查方法

2.1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踏勘与地形图、图档资料相互结合调查分析,梳理出山体综合现状特点以及与历史盛期的差异。 采取拍照记录、比较分析、现场核实评价等方法记录各景区景点内景观元素现状特点。尽量用180度全景模式拍照记录山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关系,用水平视角照片记录局部山体高度、保存状态,山石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比对2011年测绘图,1933年测绘图及咸丰时期样式雷平面图的相互关系,找出其差异点;根据修复及保存状况对调查的土山石山进行分级评价。

3.圆明园土山的现状与分析

3.1综合现状

3.1.1未恢复区域

大部分区域处于荒芜状态,山体被铲平,轮廓几乎完全消失,山体基本被破坏75%以上。武陵春色、万方安和、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以西;濂溪乐处、淡泊宁静、曲院风荷以北,福海景区北部;绮春园西部;长春园东南角如园。

3.1.2已恢复区域

山形已基本修复,但局部与历史有偏差。如九州景区中部、福海景区南部、长春园大部分景区、绮春园东部:九州景区山形基本已得到全面的恢复单局部石山,假山堆石破坏严重,大部分未修复。

3.2各景区山体现状

3.2.1九州景区

九州景区大部分山体已修复,西部景区虽然已经清理,但山体还未修复,山高水长及其北面山体已经完全消失。

3.2.2西北部景区

园区虽已开放,铺设了道路配备了路灯指示牌垃圾桶,但70%左右的山体仍未恢复

局部地形现已消失,被大量的建筑垃圾堆土侵占。

3.2.3福海景区

福海周边景区大部分山体已恢复,局部由于雨水冲刷山体形态被破坏;福海北部山形未恢复,山体基本消失现场能看出大多数土方已被挖走,铲平。

3.2.4绮春园景区

绮春园东侧景区山体已修复,局部山体坍塌滑坡厉害,失去原有形态和空间关系,西侧 101中学占用的土地所有的山体均已消失。

3.2.5长春园景区

长春园山形基本已修复,堆石假山均未修复,且保存状态较差,大多数已坍塌。

3.3圆明园山体现状评价

评价分为已修复区和未修复区,按山体恢复效果和保存状态进行评价。

3.3.1评价等级说明

1)A级为已修复山体,已修复的山体根据修复效果与历史对比分为三个等级:A1为好,基本按历史原貌复原;A2为一般,已修复,但旷奥形态与历史不符、高度改变、山峰减少或主峰次峰不明显; A3差,偏离原有空间感。

2)B为未修复山体,根据保存状况进行分级评价。B1为保存较好,大于75%的山体被保留,山体基盘基本完整,山形完好,只在局部有少量缺失凹洞或断裂或因自然水土流失或雨水冲刷等引起的高度变化,对所在景区的空间感影响较小;B2为保存一般 ,有50%-75%的山体保留,山体基盘残存部分大于二分之一以上,山形变化较大,对所在景区空间感影响较大; B3为保存较差山体,山体保留50%以下,大部分缺失,原有的空间感因之丧失;B4为完全消失山体 ,山体基盘大部分缺失,原有的空间感因之丧失。

3.4山体现状调查总结

圆明园山体现存及需要修复的山体共235个:其中已修复山体130个,占总量的55.3%,修复较好112个,修复一般14个,修复较差4个;未修复的山体102个, 保存较好的8个,保存一般的11个,保存较差的37个,基本完全消失的46个,新增山体3个。

4.已修复山体和咸丰朝、1933年地形图对比存在问题

为了验证已修复山体的修复效果,选取圆明园盛期――咸丰时期的样式雷图作为参照,但因样式雷图仅能反应空间关系,山体形态,无等高线,故选取较早的测绘图――1933年的测绘CAD图进行对比分析。

4.1山口形态与位置:

修复后山口过于平直,山体与山体 之间关系弱,如涵虚朗鉴南部山体峡口、含经堂南侧山体2处峡口。新增加的山口位置与历史不符,破坏了空间艺术效果的原真性,如武陵春色西侧山口、谐奇趣东侧山口。

4.2山峰数量、位置和山体高度

绮春园景区大部分山体等高线较33年至少增加1根,山体高度增加;紫碧山房、杏花春馆、廓然大公、绮春园松风梦月北侧山体,山体高度降低、主峰不明显。

4.3山体山峰位置发生变化

长春园法慧寺宝相寺北侧及泽兰堂东侧山体 ,由于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山体严重滑坡,且主峰位置移动较大,原本山体与建筑的围合关系消失。

4.4山体基盘形态山体

1)原本连续的山体基盘被断开,如花神庙东侧山体、含经堂西南侧山体、鉴碧亭南侧山体、夹镜鸣琴河道南侧山体、廓然大公北侧山体;

2)原本断开的山体基盘被连续起来,如含经堂西北侧山体、玉玲珑馆东侧山体、海岳开 襟东侧山体;

3)山体基盘扩大,占据建筑遗址,如茜园西侧山体、接秀山房东侧山体;

4)山体增长或变短,改变了原有的空间形态,如狮子林西南侧山体增长、保合太和、东侧山体变短。

5.保护及恢复建议

由于历史资料及当今造园水平局限,加之一些不可逆的破坏,圆明园山体的保护及恢复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笔者基于圆明园山体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5.1已恢复区的维护和修缮

圆明园的山体修复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过程,已经修复的山体需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过度,局部不满足历史时期面貌的山体,若按照历史时期修复,则会破坏山体上的现有植被,造成巨大的浪费,故建议暂时保留现状;对于偏离历史氛围较大的山形水系,建议重新修复。

5.2未恢复区山体的保护

未修复区的山体有36.2%保存较差,有45%基本消失,这部分山体可选取局部较有特色的景点进行修缮,其余的建议先进行清理,移除场地内的建筑堆土和垃圾,对有价值的山石进行保护。消失的山体可按重要程度进行局部恢复,较复杂的石山建议在相关资料充足,堆山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在进行修复。

圆明园的价值不是仅仅作为教育民众的遗址,也不只是学者研究的标本化石,她是我们祖先为我们民族创造的骄傲,在科技进步,学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若我们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圆明园的修复保护,则无异于一百年前对我们民族犯下滔天罪行的八国联军。当然要确保圆明园的山体修复工作沿着正确的轨迹和方向可持续进行,仅仅研究历史和现状是不够的,需要制定更完备的保护政策,需要研究及实施可持续的,可逆的方法进行修复,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一起配合完善其修复所需的资料。

参考资料:

[1]中国圆明园学会.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郭黛 贺燕.圆明园的记忆遗产[M]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3]吴祥艳. 圆明园遗迹山形水系与植物景观保护整治研究[D].清华大学 博士论文, 2004.

[4]( 清) 于敏中, 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

上一篇: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智能变电站一起事故跳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