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探讨

时间:2022-08-13 06:38:50

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其培养成理论扎实,会计电算化操作娴熟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从分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问题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深入。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各高校都把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操作性,其课程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那么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需改进

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一般采用的模式是选择一个案例,详细的讲解或者演示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操作。课堂时间学生基本上在听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然后再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机械的操作一种财务软件,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如运用实验法、案例法等多种方法,教学全部在实验室进行,教师边讲边演,学生边练习,这种模式虽然能提高教学效果,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软件较单一

由于课程时间有限,一些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多选用市场上流行的通用的财务软件如用友或金蝶软件进行演示,这对学生具体的操作有一定帮助作用。但学生只能掌握一种会计软件,对其他的软件了解甚少。

(三)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

目前,几乎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电算化课程的课时严重不足。高校电算化课程课时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设置一般是2:1,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会计电算化课时时间安排不科学,会计电算化注重实践和业务操作的连续性,但课时安排是分时间完成的,不利于学生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理解。

(四)专用实验机房不充足

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会计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要求电算化实验室,但有些高校虽然有电算化实验室,但效果差别较大。一些高校没有会计电算化专用机房,不同专业课程共同使用公公机房,而公共机房资源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教学资源的相互冲突,一些软件无法安装,即使能安装也容易出现运行过慢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公共机房的网络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公共机房无法做到专人专机管理。

(五)教师综合素质待提高

会计电算化课程涉及的范围广,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在一起的。这就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掌握会计学知识,还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但很多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大都是经过短暂培训后从事电算化教学的,计算机知识较为薄弱,计算机维护、网络方面的技术问题很难解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的快速发展,教师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很难跟上节奏。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要采用多种模式,不仅要传授相关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会计电算化课程,它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任务,学生分组后接受任务,教师不限定任务完成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主完成。多媒体能大大增加课程容量,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的交互性。

(二)开展多元软件教学

一般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仅限于一种财务软件,这会制约到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适应其他财务软件的问题。所以课程在以通用软件为蓝本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优秀的财务软件进行讲解,让学生操作不同的财务软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别的财务软件。而且通过操作不同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发现财务软件背后相同的操作规律和设计原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软件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增加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增加实验课时比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一般来说课程理论学习都是采用分散的学习时间,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但会计电算化课程技能性强,分散学习不利于学生对连续业务的操作,不利于学生把握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因此可以安排集中授课,先让学生单项练习,再综合实训,再介绍其他软件操作等,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效果。

(四)建立专用实验机房

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有效的实验设置,建立专用实验机房能解决公共机房存在的问题,如配置偏低.、资源冲突等。这需要高校领导给予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实验室,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建立专用实验机房,不仅能确保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正常需求,还能为学校上岗培训提供教学培训,学生可以进行上岗证书的考试培训。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会计电算化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应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需要学校安排教师培训,如定期业务培训进修、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外聘高级会计师等到学校开讲座、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韩金红.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全国商情,2013(1)

[2]李露.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

上一篇:煤炭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浅析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负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