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软组织脂肪肉瘤影像学特征

时间:2022-08-13 06:01:33

四肢软组织脂肪肉瘤影像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例四肢软组织脂肪肉瘤患者均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所收治,所有病例均因存在可触及性软组织无痛性肿块而入院就诊,后经手术病理组织活检获得确诊。本组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为65.0~78.0(71.8±2.3)岁,病程范围0.5~19.0(5.7±3.4)年,病变位置为下肢者8例,上肢者1例。

1.2方法

1.2.1病理学检查方法

术中获取病变组织,常规进行切片处理、HE染色及脂肪染色,依次完成肉眼观察与镜下检查,根据病变组织表现特点总结病灶位置、体积、形态及内部特征。

1.2.2影像学检查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CT检查者1例,选用美国GEOptimaCT66064排螺旋CT机,分别对病变位置开展平扫与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400mA,层厚5mm,增强扫描过程中应用欧乃派克对比剂,应用剂量为75~90mL。应用超声检查者3例,选用美国GELOGIQ3彩色超声诊断仪,探查病变区域并保存良好的影像图片,采用凸阵探头,其探头频率为3.0~5.5MHz。所有病例均开展MRI检查,选用美国GESignal1.5THD双梯度超导型MRI扫描仪及表面线圈,数字阵距为320×224,层厚7.0mm,层间距1.0mm,依次完成矢状位、轴位与冠状位成像。9例患者均开展MRI平扫,行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spinechoT1weightedimaging,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fastspinechoT2weightedimaging,FSET2WI)序列检查,如T1WI表现病灶呈脂肪高信号,则行T1WI脂肪移植序列检查。同时,给予增强扫描时,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为对比剂,经轴前静注,应用剂量为0.1mmol/kg,另1例患者同期开展弥散加权成像。

2结果

2.1病变位置与肿瘤特征

9例四肢软组织肉瘤患者中病变位置为下肢者8例,其中左小腿1例,左大腿2例,右大腿5例;病变位置为上肢者1例,为右上臂部位。病灶大小情况中,最小肿瘤为14.5cm×8.5cm×7.1cm,最大肿瘤为26.5cm×11.6cm×7.1cm;其中呈卵圆形形态表现共3例,呈不规则形态表现共6例。另外,1例患者病变组织内存在出血表现,1例患者病变组织内具有钙化与液化表现。

2.2病理组织学检查

所有病例的病灶组织均为不同体积大小的脂肪细胞所形成,部分肿块存在异型性细胞核,并具有显著的脂母细胞表现。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主要为脂肪细胞与脂肪母细胞混合存在,且同时伴有深染多形性细胞表象。肿块内钙化患者可见明显的灶状钙化坏死区域,肿块内出血患者同时存在陈旧性出血、巨细胞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表象。根据组织病理分型评估,本组患者中黏液型4例,多形型3例,分化良好型1例,去分化型1例。

2.3影像学检查结果

CT检查:病变位置存在不规则低密度影,且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表现病灶内分隔明显强化,但肿瘤实质部位无明显强化。超声检查:存在中、强回声包块,其内部具有均匀回声,边界清晰,较为类似脂肪回声;彩色多普勒表现病变区域内无明显血流信号。1例患者因存在病灶内出血情况,其回声包块中具有明显的低回声区。MRI检查:本组病例MRI扫描中均呈现T1短信号、T2长信号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成像(shorttimeinversionrecovery,STIR)等信号,肿块内存在索条状或线状影,病变邻近神经与血管等均呈挤压状,骨质结构相对完整,且无显著包绕或侵犯表象。其中,病灶内存在出血表现的患者的肿瘤组织呈卵圆形,肿块内部存在环状低信号,T1和T2信号影较为混杂;存在钙化表现患者肿瘤内可见不规则T1和T2信号影。

3讨论

脂肪肉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原始间充质细胞来源性恶性肿瘤疾病,主要累及部位为人体四肢及躯干深层软组织,其中以下肢和腹膜后发病情况最为显著。该疾病患者多集中于高龄人群,60岁以后呈现发病高峰趋势,不典型脂肪瘤样肿瘤/分化好的脂肪肉瘤是软组织脂肪肉瘤中最常见类型,相关研究显示约40%以上患者均为该类型脂肪肉瘤,其中大部分患者均于肢体深部发病,而本次研究中9例患者均为肢体病变,其中8例均为下肢病变,与既往报道观点一致。国外学者Evans等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首次提出该类型脂肪肉瘤病例,其中对腹膜后脂肪瘤样肿瘤定义为分化好的脂肪肉瘤,而其他位置肿瘤则为不典型脂肪瘤样肿瘤,由于肿块组织的恶化程度偏高,对邻近周围组织具有较严重的侵袭性,即便病灶转移情况相对乐观,但在手术治疗后也经常存在复发表现,已成为临床重点研究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类软组织脂肪肉瘤具有高分化特征,其肿块内部大部分构成均为不同大小的脂肪细胞,临床病理检查中经常可见巨大且边界清晰的分叶状肿块,镜下观察可见类似于脂肪瘤的形态特征,其内部也呈现出大量脂肪组织。同时,肿块内部散布脂母细胞,并具有核大深染表象,是其区分于其他类型肿瘤的特异性表现。另外,瘤体中也存在明显分隔状况,部分病例也伴随内部钙化或出血等特征。上述病理特征均为肿瘤病理分辩依据,相关临床医师也根据免疫组织化学中鼠双微基因2(murinedoubleminute2,MDM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kinase4,CDK4)、高迁移率蛋白I(highmobilitygroupproteinI,HMGI)等指标进行鉴别诊断,经手术病理组织活检后通常均能准确辨别。9例四肢软组织肉瘤患者中病变位置为下肢者8例,其中左小腿1例,左大腿2例,右大腿5例;病变位置为上肢者1例,为右上臂部位。最小肿瘤为14.5cm×8.5cm×7.1cm,最大肿瘤为26.5cm×11.6cm×7.1cm;其中呈卵圆形形态表现共3例,呈不规则形态表现共6例。另外,1例患者病变组织内存在出血表现,1例患者病变组织内具有钙化与液化表现。本研究中针对9例四肢软组织脂肪肉瘤患者分别开展了CT、超声与MRI的影像学检查,旨在通过其病灶表现为临床诊断提出参考性建议。病灶组织中成分组成与分化程度是影响影像学诊断的主要因素。CT扫描中呈现类似脂肪组织的软组织肿块,并可见类似骨骼肌密度的不规则分隔,同时存在出血情况时还伴随内部灶状强化影。超声检查中多见不规则且边界清晰的软组织回声区,其回声表象也类似于脂肪回声,但多数脂肪肉瘤均会存在该种回声表现,故而对于该类型肿瘤的诊断程度相对偏差。国内部分研究认为MRI在其诊断中最具优势,可保证良好的准确性与检出率,本组患者均接受了MRI诊断,仅1例患者开展CT扫描,3例患者行超声检查。在MRI诊断中多呈现巨大脂肪瘤样肿块,并伴随不规则分隔特征,多数肿块均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肿块内部分隔呈强化征。病灶扫描中T1WI序列中均为T1短信号,T2WI序列中均为T2长新号,STIR序列则呈等信号,存在钙化与出血的病灶中均具有不规则混杂信号区征象。通过三种影像学技术检查情况的比较,笔者认为MRI诊断四肢软组织肉瘤更具临床优势,可确保准确的影像表现与良好的检出率。

作者:吴照宇 单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学科研部

上一篇:颅内动脉瘤影像学治疗效果 下一篇:PACS/RIS影像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