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制与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3 03:39:17

激励制与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特点的课程。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很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探讨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励制与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我国面向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和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教有学法,教无定法”。在新时期,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激励制教学法的运用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的潜能有时候是需要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才能激发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激励中茁壮成长,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1 善用动机激励学生

学习动机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觉动力,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学会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例如,画图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Word 文字处理等教学内容的综合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母亲节要到了,小朋友们都想给自己的妈妈送去节日的祝福。除了给母亲送鲜花、贺卡 在咱们的计算课堂上同学们也可以自己亲自借助手头的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的妈妈送去节日的问候”这样,学生就会开始讨论,学生们都想当小画家、小作家正是由于教师激起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促进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整堂课学生都会在高涨的情绪下可以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1.2 巧构情境激励学生

情境的创设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展开,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趣味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软件进行教学。笔者就利用儿歌、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具体做法是,将英文字母歌引入计算机课堂,并让学生在练习时边唱歌便输入,这样学生容易记住每个字母在键盘上所处的位置。在初步掌握了解

键盘指法之后,可利用“星际大战”等游戏形式来提高学生击键的准确性及速度。在综合练习作业设置中,让学生用拼音输入一些他们喜欢的诗歌、谜语及小故事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1.3 创设竞争激励学生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于平易处设置难度,让学生奋力“跳一跳”来“争摘果子”,便有了竞争的刺激。信息技术中有很多简单的游戏,教师教学内容可以和这些游戏相结合。如在教学生绘画的教学中以植树节的情境导入,看学生在教师教授下谁能又快又好的植树,值得多的奖励进行小游戏。低年级学生可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参与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可进行作品展示操作速度等进行活动。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们都参与到教学中,既学会了知识,又得到自我展现。

1.4 有效评价激励学生

学习情况网络评价系统的架构与利用,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评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课上,学生人手一机,能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交相关自评和互评信息,并很快看到反馈结果。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议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 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习的气氛更加浓郁。 如在我校的网络评价系统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学生自评 10 个项目,每个项目为 3 星、2 星、1 星, 分别对应 3 分、2 分、1 分;小组评议:1~5 星,设半星,满分 20;教师评价,满分 50分。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参与

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在灵活选择评价主体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实现教师评价角色的主控到主导的过渡, 但必须把握总体的评价方向、评价环节和评价结果,否则评价将有失公正。

2 分层教学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要求,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学生个人能力有差异性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有层次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教学

2.1课堂教学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分层中,把握“合分兼顾”的原则,保证在一节课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的环节,也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的环节。每一节课既要制订一个所有同学都要完成的任务,大家一起来完成,也要有一些时间分层次安排不同的任务。

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相对比较基础、浅显的知识,要求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达到基本要求,保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其次是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使用能力,并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提高综合能力。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要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如学生在进行操作时进行学习字母打字,有的学生第一次学,有的已经比较熟练,就将学生分为三次初学者,教师编一些儿歌学生可以在记忆儿歌中将其熟记并逐渐练习,第二层是学生就就进行熟练练习,练习一定的时间后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熟练的学生可以进行速度比赛性练习,设立挑战式,及时给予学生评价与反馈。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可以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重点的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上课时多关注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取得的进步,使他们保持住对课程的兴趣,逐渐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达到知识的提高和进步。

2.2 课后作业的分层

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要有层次性。要求初级学生完成其中难度较低的部分,打好基础;中级学生则要完成带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掌握知识中寻求发展;高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任务,但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计算机的应用将成为学生成就未来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必将能为21世纪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波助澜。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励机制运用与实施分层教学,都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中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过大的矛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达到各自学习的目标具体,使学生都有学习兴趣,个个都能学有所得,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素质和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主编:安宝生

[2]柏良.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2,(17)

[3]罗付民.分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3)

上一篇: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职高德育课教学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