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目标与策略探究

时间:2022-08-13 01:14:21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目标与策略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承上启下,语文教师准确把握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应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5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是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做到有所思有所悟,使情感得到熏陶。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一道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段阅读教学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过渡性,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知识由浅入深,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探究和体验,强化阅读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整体水平。在中段阅读教学中,低效行为依然存在,一些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有的甚至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能力提高等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运用教学策略方面针对性不强,甚至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探究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旨在聚焦课堂,指导中段语文教师明晰中段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及重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抓住三个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感受、理解、赏析、应用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一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二是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三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将基于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明晰小学中段(3―4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重点要抓住三个要素:第一,学生的感受能力。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理解感悟能力。能结合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把握课文大意以及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知识积累能力。积累所学课文中优美词句和课外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养成读书的习惯,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中段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优质的课堂教学来源于对课堂的高度掌控和操作。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互动过程。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力争创设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自主合作探究就越容易开展。创设情境的基本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建构具有教育性、感染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

2.合作交流,体会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比如教学时让学生以组或班的学习形式进行讨论,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然后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并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优美。

3.质疑问难,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定存在疑难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质疑讨论,围绕确定的探究焦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书,寻求问题解决。课堂中,问题出现的地方,往往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师不能草草收兵或避而不谈,要有针对性的突破难点,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深入交流、点拨导学、多读感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继而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结合全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导致疑难的原因,使难点得到有效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照这样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疑难将很容易被清除。

4.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并具备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的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只注重教材,忽略拓展延伸环节,阻碍和影响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借助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幼小的心灵,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下一篇:基于IPv6的Linux系统DHCP服务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