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教学艺术构建有效课堂

时间:2022-08-13 01:00:48

改善教学艺术构建有效课堂

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数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教学形式化、低效化现象严重。本文主要从注重导入艺术、讲求提问技巧、精心设计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有效的中职语文课堂。

一、注重导入艺术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证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同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让文中的景物、情感融入他们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熏陶。

导入的设计有多种方法,如讲故事、背诗词、听音乐、欣赏图画、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等。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竞赛——诗歌接龙。我说上句,要求学生接下旬,对接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我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学生接“不及汪沦送我情”,我说“海内存知己”,学生接“天涯若比邻”,我说“劝君更进一杯酒”,学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然后,我又问这些诗句是表达什么感情的,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这些都是表达离情别意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种恰到好处的导入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学生以极高的兴趣学习了这首诗,课堂成效显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要努力创设适应文本教学的情境设置。如果教师能选择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收到课堂教学的奇效。教粱衡的《壶口瀑布》时,我是这样导人的,我先展示多幅壶口瀑布的图片,并播放雄壮的背景音乐《黄河颂》乐章,让学生欣赏,来激发学生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听觉、视觉上给学生以深层的冲击,不断叩击学生的心扉。紧接着水到渠成地引入导语:同学们,说起“瀑布”我们常常会想起“飞流起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想起“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那么位于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上的壶口瀑布有怎样的气势呢?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文章来领略这“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的魅力。这样的导入使全体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成功授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讲求提问技巧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若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在中职阶段,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低下,怎样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充分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位教育家曾提出:教师如果不熟谙提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愿意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把思考的精神负担转换成一种身心上的娱乐和享受,这需要我们在设问的精巧上下足功夫。设计问题要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提问,我认为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要必须坚持二个原则:一是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1.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问题过难与问题过小、过浅、过易,都无法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课堂内二三秒内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其实这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费时且低效。教学杜甫《登高》这首诗时,我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杜甫的作品和李白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上有什么不同?”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一脸茫然,无言以对,课堂氛围陷入尴尬的境地,最后只好由自己来回答。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个问题太深奥了,对于中职学生过于勉为其难了。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还是尽量不提,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这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课堂提问要宜精而恰当。我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有位教师在一堂课上提问学生60多次,平均每分钟提问一次,学生陷入了问题的海洋,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每一个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最后课堂变成了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课堂效率低下。所以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要宜精而恰当。心理学研究表明:中职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很容易分散。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提问过多,便成“满堂问”,往往会淹没教学重点;提问深了,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这种大量泛滥的、并不能启发多少思维的课堂提问的弊端,避免教师一个接一个地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也要给学生的自由提问留出机会和时间,从而形成一种师生互动问答的良好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框架,让答案具有多维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如教学《雷雨》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周朴园三十年来对梅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没有感情?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当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时,他们在发散思维的激引下的见解也就丰富多彩了。有些文章的情节常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要是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设置问题的话,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也更容易得到激发。

三、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

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一套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经常有具备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教师却不能教好学生的现象,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探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面对着的是缺乏学习热情、基础普遍低下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与“注入式”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采取点拨启发、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问题讨论、自学合作等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以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上《天山景物记》时,针对导游专业的学生,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假设你们现在正在带团,你们就是张导、李导,这是一个新疆团,我们下一个要参观的景点是天山,请你为你的团友做简单的介绍。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自读课文,每组分别由部分同学饰团友,由两位同学饰导游,一位同学饰旅行社经理。在刀郎的《新疆好》的歌声中,新疆团天山一日游出发了,团友按照旅游进程(本文的游览顺序),从外到内,一路“游”一路提问,导游一一解答,最后由团友向经理反映对本次旅游的满意程度和对导游的意见来决定导游表现的优异程度,并评选出最佳导游奖。整堂课气氛活跃,成效显著。这种开放与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使学生们愉悦地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这需要教师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现代教学意识,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

上一篇: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一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