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滴悟“画道”

时间:2022-08-13 12:13:02

都说平时的一点一滴对中国画的学习太重要。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曾看到一位老先生用毛笔把他每天的生活学习等心得体会一一记录在小册页上,表面看上去像是无奇,实则积累起来是一大笔宝贵的财富。后来我也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次去故宫看展览都把对每张画的现场体会记录下来并随时翻阅寻找直接面对古人原作的真切感觉,这能让你更深入的体会理解古人的用心,而不是简单的研究每一笔是怎么画的等这样的技法问题。

画面布局是花鸟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画家长期的生活积累和修养的一种体现。要使花鸟画有较多的变化和生气,就应该多考虑它在画面布局上的处理。尤其是当今时代是艺术形式的活跃期,花鸟画的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种布局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无疑是可取的。我从临摹学习古人和创作实践中对花鸟画的画面布局规律有了些粗浅的认识,我想在学习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为创造新的画面形式提供可能,并试图将此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去,比如画面布局中存在合掌与顺掌的关系。

在运用合掌顺掌处理画面布局时,就要分清物象的主次关系。例:画面中有石头枝干和花草。在处理时要分清可能石头与枝杆是合掌关系,且是画面主要关系,枝干和花草可能运用顺掌关系来辅助。枝干中的一些小枝既有合掌也有顺掌。总之,要在大的合顺关系确立好之后,穿插一些小的合顺关系。这样才能显得变化而统一。

合掌顺掌就势的生发而言都应存在一个生发点即它们的势向相反方向延长,应该交叉在一个点上。再如就是直起横破,横起直破的规律。在画面布局中,起势有横起直起之分,按阴阳之理,需以相反之势破之。这样才符合自然造化之理。比如:画面以一大石头起势,就可画几根横斜而起的枝干破之。反之,起势是一横卧的石头,就可用直势的枝干破之。这样就有利于其他物象的进一步生发了。

第三点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规律。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董文敏称其为八字真言。古代的书家们在写字时讲究藏护、讲究回逆,在运笔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扬先抑,横画直起,直画横起。绘画理论中也有这样的论断。如明代顾凝远论《取势》中云“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于右。势欲右行者,比先用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迳情以一往。”如画一枝梅花自下直向右出,这样会让人感到这枝梅花已失去重心,让观者乏味。如果这枝梅花采用欲右先左的方法,效果就不一样了,会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最后一点是势泻则收的规律。花鸟画中经常画自上而下垂落的势,如果真的一泻到底,那这雄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就没有了。所以可以采取势泻则收的方法。对自上而下的泻势起到一个截得作用,把画面的走势收了回来再与题款相接,就可使画面感觉完整。

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律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学习及创作实践中慢慢有所体会。虽然道理看似很简单但是将其思想精华贯通于画面中使其自然地表现出画面的精气神,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所以中国画很难,写意花鸟更难。因为中国画的传统太悠久,太丰富,太庞大了。一代又一代的花鸟画大师们承前启后不断的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发展着。以至出现像徐渭,石涛,,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这样的大师。他们把中国花鸟画从形式到内容到技法几乎做到了极限,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精华。中国画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所以应该注重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修养,学问、功力是靠积累的,这需要长期的修炼。我既然走上了传统艺术这条路,明知“路漫漫其修远”,还是要不停的走下去,努力为之。

上一篇:孙智:在赏石中感悟本质的美 下一篇:六十八万元的高价奇石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