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那些造福人类的医疗新技术

时间:2022-08-12 11:40:29

2013,那些造福人类的医疗新技术

“切掉”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所患的多为2型糖尿病,即胰腺产生的胰岛素不足以控制血糖含量。该病属于代谢疾病,常伴随着严重的肥胖,而且肥胖程度越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越高。因此,减肥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关键所在。

然而,常规的控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的方法对于治疗与糖尿病相关的过度肥胖收效甚微,幸好医生们发现,为患者进行减肥手术似乎有奇效。但是这种推测正确吗?

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将150位糖尿病患者平均分成了3组。其中50名患者做了胃绕道术,将胃缩小到高尔夫球那么大,并重接了小肠;另50名患者接受袖状胃切除术,将胃缩小成香蕉形状;最后50名患者只是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和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该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结果显示:前两组接受减肥手术的患者平均减掉的体重是没接受手术患者的5倍。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些接受了减肥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两年间更有希望摆脱糖尿病症状,甚至不再依靠药物就能维持正常血糖。大批专家已认定,减肥手术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提议不要只把它当作最后没办法时才尝试的疗法。

植入性“止痛片”

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是两种令人困扰的顽固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是指连续数周或数月每天定时发生的头痛,其痛苦之强烈,往往引得患者自行撞墙或是采取其他极端措施,因此也被称为“自杀性头痛”。目前没有治疗的特效药,最好的疗法是吸氧。

偏头痛比较普遍,疼痛的程度从轻微到中度不等,发病时导致很多患者无法正常工作。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但是有多种药物可以控制病情。

最新的神经调节疗法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在上牙龈处植入一个神经调节设备,当头痛发作时,再在脸颊处贴一个遥控设备,操作植入设备刺激鼻神经节,从而阻断疼痛信号;之后,患者只需把脸颊上的遥控设备取下即可。其实这个方法并不新奇,早在百年前,人们就通过在鼻神经节处涂抹酒精、咖啡因或利多卡因等来缓解疼痛,虽然有效,但由于鼻神经节位置太深,不便涂抹,所以效果维持时间太短。现在的新植入设备不仅更直接地作用于鼻神经节处,而且也省去了患者反复涂抹药物的麻烦。

在欧洲,有68%的丛集性头痛患者接受了神经调节疗法,不再受到痛感的折磨,而且头痛发作的频率也明显下降。该设备已在欧洲获批,用于治疗丛集性头痛;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也允许了相关设备的研究性使用。

晚期前列腺癌有药可医

前列腺癌是男性人群中最常见的癌症,即使能够在早期发现并经过手术或放疗治疗,也有20%~30%的几率会复发。复发后的癌细胞将扩散到骨骼中,这时就已经进入了前列腺癌末期。由于雄性激素会促进癌细胞生长,所以病人此时只好接受雄性激素阻断疗法治疗。然而,癌组织很快会对激素阻断疗法产生抗性,因为癌细胞自身似乎可以制造雄性激素,成为性前列腺癌。科学家只得另寻方法阻止癌细胞生长。

很长时间以来,只有泰索帝(taxotere)一种药物能够治疗性前列腺癌。而最近两年间先后出现了5种新药:sipuleucel-T、denosumab、abiraterone、cabazitaxel、enzalutamide。还有一种药,即镭-233氯化物(radium-223 dichloride)正在研制中。

Abiraterone(阿比特龙)于2011年获得FDA批准,可以有效阻断CYP17(即促进雄性激素分泌的基因),使患者的癌组织减少,并缓解疼痛。Enzalutamide于2012年获得FDA批准,可有效屏蔽雄性激素的受体,使其无法作用于癌细胞、促其生长。还在研制中的镭-233氯化物是一种放疗药物,可以在不伤害健康细胞的情况下杀死癌细胞。专家认为,依据现在的药物研发趋势,总有一天前列腺癌将脱离绝症的行列。

激光秒切白内障

白内障是指死亡的细胞积存在晶状体囊内,导致原本透明的晶状体无法透光,影响人的视力。治疗白内障的手术称为“晶状体乳化法”,即把晶状体中受污染的部分切除,然后替代新的。如果患者除了白内障外没有其他眼部问题,95%的人在手术后视力将有明显恢复。虽然晶状体乳化法的效果已经如此卓越,但是近些年白内障治疗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有赖于激光技术在眼科的成功运用。

用于治疗白内障的激光是飞秒激光。一飞秒即千万亿分之一秒。在极短的时间内,飞秒激光手术能够精准地在眼球晶状体囊上切出环形空洞,然后将晶状体切碎再软化和分解。受损的晶状体将用超声波移除,并且被人工晶状体替代。相比传统的白内障手术,新手术更加安全精确,创口更小,不容易造成感染。

“肺”物再利用

我们一天大约需要呼吸17000多次来满足身体所需的氧气,然而慢阻肺、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等不可逆转的肺部疾病会逐渐摧毁患者的呼吸系统,最终夺走患者的生命。对于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唯有肺移植能够给他们第二次生命。在当今科技条件下,慢阻肺、肺动脉高压等疾病造成的严重肺部损伤已经完全可以通过肺移植治好。然而,从20世纪90年初至今,全世界只有25000例肺移植手术,等待肺移植的患者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据。因为在原本就极其有限的肺脏供体中,只有60%的供体可用于移植,其他的供体因为受损而无法使用。

现在一项名为“体外肺灌注”的技术,可以对肺脏供体进行修复,使那些本来不能用于移植的肺脏达到移植标准。体外肺灌注技术大致就是,将受损的肺脏供体放入特制的装置中进行修复。修复时,一边给肺通氧气,一边用药物、营养物品进行调理,历时4~6个小时即可完成,之后就可用于移植了。这项技术现在已经在欧洲和加拿大使用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肺脏供体短缺的问题,美国也正在进行相关实验。

3D技术筛查乳腺癌更精确

在40~59岁这个年龄段,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不过近年来,乳腺癌的致死率开始逐渐下降,这都得益于先进的筛查技术。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简称钼靶检查)能够在患者或者医生都没有发现肿块的时候就发现乳腺癌,让患者有机会尽早接受治疗并且痊愈。

不过钼靶检查也有局限性。是一个立体的器官,其中的乳腺也是立体分布的,而钼靶检查却是2D成像技术,有时会让医生看不清重重叠叠的乳腺组织。现在,最新的层析X射线照相组合技术能够呈现出乳腺的3D图像。

3D图像更有利于医生发现包裹在组织中的细小肿瘤,这对于密度大的女性来说是福音,因为她们的肿瘤很有可能被钼靶检查遗漏。在一项25000名女性参与的研究中,层析X射线照相组合技术将肿瘤探测率提高了47%。目前美国已经批准了该技术的使用,但是它还未完全替代2D扫描,一般会两者同时使用。专家认为,3DX光片照射技术有望在未来完全替代2D技术。

1分钟扫描检出皮肤癌

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皮肤癌,致死率很高。各种肤质都可能产生黑素瘤。男性的肿瘤主要出现在头颈、肩胛间、间;女性主要出现在下肢、肩胛间、间。黑素瘤虽然凶险,但如果发现得早,有很高几率治愈。可问题是,早期的黑素瘤极其不易发现。黑素瘤的诊断一般需要医生先用肉眼判断患者身上的某些痣是否异常,是否可能是恶性肿瘤。如果医生产生了怀疑,还要切下痣进行活体检测。如果患者本身痣比较多,诊断的难度便会增加。

新的便携式光学扫描仪则不用活检就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黑素瘤。使用时,医生只需把光学扫描仪置于异常的痣上方,扫描仪会发出10种不同波段的光线,对皮下组织进行扫描,然后使用自带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黑素瘤等皮肤病的图片进行比对。在1分钟的时间内,即可判断出患者是不是长了黑素瘤。

便携式光学扫描仪已经获得FDA批准,用于检测黑素瘤。在一项包括1300名患者的研究中,这种光学扫描仪能够探测出98%的黑素瘤,对早期黑素瘤的遗漏小于2%。

开窗的支架更好用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的大动脉。如果大动脉中形成了动脉瘤,动脉壁就会像鼓胀的气球一样,随时有破裂的危险。动脉壁一旦破裂,就会出现内出血、中风、昏迷等症状,造成致命的后果。患有动脉瘤的人,有50%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即使动脉瘤破裂后能够被立即送往医院,活下来的几率也不高。

如果动脉瘤体积较大(直径达到5.5~6厘米),而且在迅速长大,那么应该选择侵入性最小的方式来修复大动脉。一般,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检查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和情况,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支架植入患者体内。

在植入支架的时候,医生会从股动脉插入导管并使其达到动脉瘤处,然后将支架留在大动脉中。支架覆膜下的金属部分会立即张开,固定在肿瘤处,起到减小大动脉压力的作用。血流会从覆膜中通过,久而久之,动脉瘤就会消失。但是,有20%~40%的动脉瘤患者并不适合植入现有的支架。

幸好,现在新型的开窗覆膜支架能够治疗那些不适合传统支架的复杂动脉瘤患者。即使动脉瘤的位置特殊,支架覆膜上的开窗小孔也能够精确对应主动脉分支,让支架植入后不会造成堵塞。

快速辨别细菌感染

要治疗细菌感染,医生首先得知道患者是被哪种细菌感染了。检测细菌感染的传统方法是取患者的血样、尿样、体液等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培养皿中培殖细胞数天,还要识别正常细菌和病原菌,不花费几天的时间无法得出检测结果,且有可能耽误治疗。

最新的质谱检测法却能够大大缩短检测时间,让医生能够尽快对症下药。简单来说,质谱检测法就是根据细菌个体的质量来判断其身份的检测方法。在操作中,先给目标涂上溶液,用激光使其离子化,而后让其通过检测仪。接着,检测仪会根据目标通过的时间测出细菌的质量。最后,将测出的质量和数据库中已有数据进行对比,检测仪能快速识别出受检细菌,整个过程耗时不过数分钟。

艾滋病可能被治愈

以往,虽然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能控制艾滋病病情,但不能治愈此病。而且通常在治疗时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也就是俗称的“鸡尾酒”疗法),服药的“麻烦”和副作用也将终身跟随患者。2013年,屡屡传来艾滋病被“治愈”的喜讯。首先,一位艾滋婴儿接受了18个月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即使停药10个月后,他体内的HIV数量仍低于可探测水平。接着,又有14位成年人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停药7年,体内的HIV数量仍低于可探测的水平。不过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在病毒还没有取得“控制权”的早期阶段就开始治疗。

之后又有两位艾滋病患者通过移植骨髓被治愈了。这两位患者在感染了艾滋病后又患上了霍金奇淋巴瘤,这是一种血癌。多年来他们一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却并未被治愈。之后,为了治疗霍金奇淋巴瘤,他们接受了骨髓移植和化疗,这使他们体内的HIV数量降低到了不可探测的水平。为了确认艾滋病是否被治愈了,医生对他们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结果在分别停药7周和15周后,仍然没有在他们体内发现HIV。医生会对他们继续进行长期观察,以免有极少量的HIV存活并在以后大量增殖。但是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离治愈艾滋病的方法越来越近了。

上一篇:育儿观念,大不同 下一篇:爸爸,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