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中礼让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2 09:47:17

高校德育中礼让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3.1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教育是延续这种优良品质的途径之一,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必须统一起来,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的精华贯穿到其中,使其发扬光大。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就是将中国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能够在当代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育是使素质提升的关键,而教育者不管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肩负着行为和要求相统一的原则,让受教育者不仅是学习这种美德,更是在耳濡目染中把这种美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国学班"这种班只为学生交了很多古代的诗词歌赋,并没有把中国传统的美德教育贯穿其中,我认为这是一个缺陷。我们必须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才更能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才能更快的实现。

3.2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礼让文化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也成为了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网络上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也随之增多。如何保证网络交往的文明,这就要求网络用户们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网络中的礼让文化的推进。针对学生喜欢在网上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建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传统道德素质的主题网站或专门网页,占领网络教育的主阵地。在网上唱响传统美德的主旋律,用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文化教育和感染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交互,可与学生就传统美德的有关问题在网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开展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状况在线调查;也可利用网络的即时,向学生即时传统美德教育的动态信息,使之及时掌握或了解道德教育的有关情况等。进而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

舆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传播内容上我们必须严加把关,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贯穿于始终,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神体现,学生要在校园里学习、生活肯定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何将校园营造成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这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可以开展多中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把中国传统的礼让文化发扬光大。

总之,礼让文化的缺失对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礼让文化对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不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将高校的德育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陈杰思.《中华十大义理》[M].中华书局,2008.(2)

[3]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史晓宇.《礼的教育演变及其内涵》[J].学术探索,2007.(7)

[5]汪先平.《坚持立德树人夯实〈五观〉教育》[J].德育与党建,2011.

摘要:礼让是中国传统的美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美德被淡忘甚至抛弃。礼让文化的缺失,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主方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德育;礼让文化缺失;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13-01

1礼让文化的内涵与立德树人的当代阐释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文化认为"谦和好礼"是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之一,是为人处事的根本。"礼"有三个含义,第一是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第二是指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三是指礼仪礼节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让作为传统的道德文化,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礼让"作为中华的传统文明源远流长,礼的地位和作用被许多大家所强调。《荀子・修身》中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说明了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

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德育的先导性意义。礼的内容很丰富,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谦者,谦让也。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与此相联系,有所谓"和德"。"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行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现在社会上的许多不文明行为都是因为礼让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就是说礼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挥禁止的作用,法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施用。所以我们必须将道德行为规范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许多不文明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2礼让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礼让文化在当代也应该被重视和加以遵守,党的十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礼让文化精神在当代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超车,中国传统的美德在社会发展的步伐中被忽略甚至抛弃。人们的礼让意识淡泊,做什么事大家都会以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准则为评判标准,不会以礼让的行为准则来要求和约束自己。这些行为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的范畴,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研究当代礼让文化缺失的原因必须立足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得环境,从其广泛的社会生活现实入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成为了社会关系的主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与价值的追求。礼让不再被认为是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社会不正之风所造成的理论与现实的极大反差降低了对传统的礼让文化的认同感。

2.2学校礼让文化教育的缺失:

尽管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发展,但是学校教育依然还是重视成绩,并没有把素质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学校教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场所,传统的道德教育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被很好的灌输给学生。

立德树人的提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礼也被更加重视。"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仅仅只是扮演了教书的角色,并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他们没有认识到传统美德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也没有将这些美德灌输和渗透给广大学生。

2.3家庭礼让文化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持续而深远。每个人接受教育是从父母开始的,家庭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单纯生长环境,家庭组成了社会。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道德素质比较高的家长也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被家长所重视,传统的美德教育有利于青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4个人道德品质的滑坡:

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看问题想事情会存在片面性。由于大学生没有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些不文明行为或是违法行为,他们就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在今天的大学生活中,学生的个性明显,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选择比较明确,但是这也造成了同学之间为了各自的目标追求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倒退和滑坡,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让自己的个人品德能够得到提升。

3礼让文化传播路径选择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明确的提出了公民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素质,也为礼让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有了路径上的指导。

上一篇:精心引导 陶冶性情 下一篇:每日晨间“六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