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案件初查工作现状及其改进与规范

时间:2022-08-12 09:43:02

职务犯罪案件初查工作现状及其改进与规范

摘 要:初查制度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如线索管理不尽科学,影响成案率;初查计划过于简单,具有盲目性;以初查代侦查,不破不立,贻误办案时机等问题。本文试图对初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判,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求进一步指导司法实践。

关键词:初查 现状 改进与规范

初查,是指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对职务犯罪立案前,对自己发现或受理的控告、举报等案件线索材料进行分析、鉴别,并对该线索进行的秘密调查活动。检察机关初查工作的法律依据是《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六十八条,侦查部门对举报中心移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初查的,应当报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初查效果如何,关系到案件能否迅速突破,以及立案后侦查能否顺利进行。初查阶段的工作相对于立案侦查阶段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也因此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更严格的要求。

一、职务犯罪案件初查工作现状

审视当前的初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线索管理不尽科学,影响成案率。当前,初查工作中,对案件线索的管理环节过多,分析评估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案件线索的成案率。

2、初查计划过于简单,具有盲目性。有的将初查等同于简单核对,不重视制订初查计划,未认真按照线索评估分析时所确定的目的、方向、方法进行周密考虑和筹划,就随意地、盲目地开展调查,急于接触被查对象,常常打草惊蛇,产生"夹生饭"案件;有的仅仅制订简单通用的初查计划,未及时按照已发生变化的案件信息作出相应调整和完善,致使初查工作出现偏差,陷于既深入不了又放不下的困境。

3、以初查代侦查,不破不立,贻误办案时机。初查是立案前的审查,是对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进行审查和调查,而侦查则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然而在具体的办案过程中,在初查阶段,一些办案人员就想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想着不仅可以立案,甚至用逮捕、的条件和标准作为尺度来把握,用侦查阶段的标准来进行初查工作,不破不立,以致拖延了办案时机;有些人甚至将法定的一些侦查措施无法选择地前置,导致侦查措施的滥用,侵犯了被查对象的合法权益。

4、证据意识不强,影响案件质量。有的在收集证据时,未能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去把握,对一些关键证据未及时调取而导致证据灭失,影响了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有的取证时粗枝大叶,忽视对相关物证、书证的获取,导致日后再补充证据时相关证据已灭失;有的询问不到位,关键证言漏记,给犯罪嫌疑人翻供、证人翻证留下了机会。上述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证据效力的降低。

二、初查工作的改进与规范建言

(一)规范线索管理的构想

1、建立案件线索管理库。对受理的案件线索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案件线索管理库,全面掌握线索的流向和查处情况,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实行案件线索微机化管理。设定一定的程序,对受理的案件线索全部输入微机,用计算机管理案件线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保密。二是案件线索分类管理。案件线索根据价值可以分为四类,一类:匿名举报、单位举报、上级交办、领导批办的敏感案件和其他线索清楚、成案率大的案件线索,立即进入初查程序。二类:有一定可查性的举报线索,需视情况进入初查程序。三类:案件线索笼统、不具体,不必进入初查程序,做缓查处理。四类:没有初查价值的,做存查处理。三是设立案件线索缓查库。对反映比较笼统的案件线索,无实质性内容的线索,初查尚不成熟,需要与其他线索一并部署初查的线索,暂放入缓查库,待有新的举报,适宜初查时,再调出所有线索,一并制定侦查方案。

2、规范案件线索管理流程。对案件线索的管理实行受理、分类、反馈、归档等环节的流程管理。一是案件线索统一归口管理。由举报中心统一对外受理线索,其他部门收到的线索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举报中心归口受理、统一管理。二是严格登记、移送制度。举报中心对受理的举报线索都要进行登记,对移送的每件线索都要严格办理交接手续。三是举报进程公开,及时反馈查处情况。举报中心通过设置密码举报电话、网上密码举报信箱等方式,对举报人公开举报案件查处进程及已办结的案件线索查处情况及时反馈举报人。四是初查结案后统一交举报中心归档。侦查部门在法定时限内办结案件后,应当将初查卷宗及时交举报中心管理,举报中心按统一的归档顺序录入初查案件登记目录本。

3、深入基层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让群众了解举报知识,减少不正确举报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同时,检察机关对查处的案件向社会公布,使其了解案件的查处情况,以免群众得不到答复,认为案件无法侦破,影响举报人的热情,更有甚者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引发不安定因素。

4、加强与人大、纪检、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沟通,协调配合,使案件线索得到及时移送。同时检察院内部自侦、刑检部门也要加强与线索管理部门的配合,发现案件线索及时移交。

5、提高从事案件线索管理工作干警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教育和保密知识教育,避免由于干警责任心不强、保密意识薄弱等个人原因导致案件线索外泄,对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听从指挥的干警要严肃处理。

(二)进一步规范初查工作的构想

进一步规范初查工作,以期使初查在诉讼环节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起到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

1、明确初查工作的目的、任务。任何程序的设置,工作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笔者认为,初查的目的就是解决能否立案的问题。围绕这样一个目的,根据刑诉法的规定,其具体任务就是查明有无犯罪事实,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关于有犯罪事实,是指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是立案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犯罪事实存在,也就谈不到立案的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要有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所谓确已发生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毕,或正在实施或正在预备实施,犯罪事实确已发生必须有材料说明,这点在初查时是需要搞清楚的。(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立案必须具备的又一条件。只有当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除了上述任务外,检察机关在初查中还应着重围绕自身管辖案件的特点,重点查明被查对象的身份,看其是否属国家工作人员,查明犯罪行为是否与其职务有关等,如果查明确是因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犯罪行为,就应及时果断决定立案。

2、制订周密的初查计划。在对案件线索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后,我们应该制订周密的初查计划,明确初查的方向和范围、安排初查的步骤和方法、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作好应对的准备。只有在周密的计划指导下,初查才能有调不紊,减少阻力,顺利开展,有效保证初查目的的实现。

在制订初查计划中,应涵盖初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查对象的主体身份及其基本情况;初查内容涉及的人和事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情节等;其它需要查明的事项。在制订初查计划时,应选准初查的主攻方向。根据案件线索的不同情况,选取事实比较清楚、取证把握较大、牵涉范围较小,取证时间较短的环节进行重点突破。一般地,对于被举报人身为领导干部的,应当选择证人、下属和其亲属等关键证人为突破口,以牵制被举报人;对于被举报人属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应选择作案处于从属辅助地位或知情人、证人为突破口,先初查从犯的作案事实,在获取证据后,再转而查处主犯;对举报线索中提供有书证、物证的,应选查帐、封帐或查财物为突破口,顺藤摸瓜,锁定犯罪嫌疑人;对于举报线索中含有多起涉嫌犯罪内容的,选择内容较为具体详实的举报内容为突破口,从点到面,步步深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查明事实奠定良好基础。

在执行初查计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进行分析判断,正确预测初查对象、线索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不失时机地调整初查的方向和目的。要灵活运用初查对策,在尽可能不惊动被查对象的情况下,及时获取有力的证据,增强突破案件的能力和机率。要适时采用技侦手段,尽量采用技术手段形成牢固稳定的证据,为将来出示有力证据以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因案制宜,善于发现和利用涉案人员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突破案件。

3、明确规定初查时限。刑事诉讼法对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案件,在每个环节都规定了明确的期限,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提高办案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初查工作虽然只是对案件在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案件还没有经过立案进入诉讼程序,但是如果不对初查规定一定的时限,极易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如对案件长时间的初查,牵扯涉到办案单位人力、物力的投入,造成对诉讼成本的浪费;初查虽不能对初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初查对象的财产,但是初查需进行的询问、查询、勘验、检查、鉴定等,势必对当事人和初查对象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初查时间过长而又无结果,势必给检察机关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对初查规定一定的时限非常重要。

4、规范初查行为,确保初查阶段获取证据材料的合法有效。严格按照初查规定进行取证,坚决防止和杜绝限制初查对象人身和财产权的措施在初查阶段的滥用,要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即在初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勘验、检查、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初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初查对象的财产,不得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唯此,才能切实保证初查中获取证据材料的合法有效,才能做到打击与保护并重。

5、提高办案人员素质。办案人员是初查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初查能否成功,同办案人员的素质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务犯罪出现科技化、知识化倾向,这就需要办案干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应在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功夫,为初查工作提供人才保障。首先要求要求办案人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同职务犯罪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其次要求办案人员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在办案实践中不断丰富对法律理论的理解,并有意识的加强知识储备,对财务、金融、计算机、以及涉案行业的业务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积极拓宽知识面,有效提高知识层次。再次要求办案人员注重培养察微析疑的习惯,提高线索评估、甄别的水平;培养缜密思考的能力,提高制定周密计划的水平;培养敏锐的侦查意识,掌握一定的谋略思想,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需要的专家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新平.王晓伟.职务犯罪初查的现实与改革途径.东岳论丛.2012年12期

[2]高荣奎.浅谈职务犯罪初查工作.法制与社会.2012年30期

[3]邝海飞.论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及完善.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5期

上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对策论析 下一篇: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问题及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