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

时间:2022-08-12 07:32:05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均经头颅CT或MR确诊,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综合性护理)和对照组(随机对症护理)各40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的变化及预后情况。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干预组干预8周后的SAS评分达(42.82±5.64)分,SDS评分达(36.93±3.1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AS评分(49.13±7.16)分及SDS评分(42.12±5.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后无效仅3例,对照组无效8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疗效,促进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 脑梗死;综合性护理干预;焦虑;抑郁;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089-02

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加之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长期住院,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1]。多数脑梗死患者由于受负性情绪的影响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影响疾病的康复及预后[2]。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均经头颅CT或MR确诊,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6~78岁,平均(60.5±8.6)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医嘱采取对症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心理干预 指导患者应心情开朗、乐观,情绪保持相对稳定。为患者介绍脑梗死的相关知识,采用支持疗法使患者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疾病,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和残疾的乐观信念,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

1.2.2 用药护理 让患者了解药物的具体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嘱咐患者遵医嘱服药,不要随便改变用药剂量等,提高服药依从性。

1.2.3 饮食护理 最初2~3 d以流质饮食为主,以后随病情缓解逐渐过渡至半流质、软食和普食。食物应低盐、低脂、易消化,宜少食多餐,禁忌烟酒、咖啡、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摄入及限制热量摄入。

1.2.4 运动干预 对偏瘫患者进行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言语障碍患者从卷舌和舌的左右运动开始,逐渐练习发单音节、单词,认人、物、字,数数等。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给予积极认知功能康复训练。认知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左右,每周5次,训练4周。

1.2.5 健康教育 通过住院期间集中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也可采用床旁教育、一对一教育形式、编制健康教育手册及放映幻灯片供患者及家属观看,介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注意事宜。

1.3 疗效标准[3]

根据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减少超过90%,疗效评定为基本痊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减少46%~89%,疗效评定为显著进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减少18%~45%,疗效评定为进步;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减少

1.4 观察指标

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每个量表共20项,其中SDS 10项为反向计分、SAS 5项为反向计分,20个项目相加总粗分经换算成标准分进行自我评定[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资料性质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8周后,干预组40例脑梗死患者焦虑及紧张状态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也明显改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干预组干预8周后的SAS评分达(42.82±5.64)分,SDS评分达(36.93±3.1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AS评分(49.13±7.16)分及SDS评分(42.12±5.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在治疗期间干预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后无效仅3例,对照组无效8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是患者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的特点,值得临床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重视[5]。护理人员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患者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如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才能有效缓解抑郁、焦虑程度和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同时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必要时使用一定的药物干预,减轻患者的症状[6,7]。另外,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宣教,采用小组讲座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使患者积极面对生活。患者出院后,与患者电话联络,保证随访的有效,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效果[8]。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干预8周后的SAS评分达(42.82±5.64)分,SDS评分达(36.93±3.1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且干预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80.0%)(P < 0.05)。与张亚琴[9]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综上,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疗效,促进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建光. 脑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调查的临床分析[J]. 中国健康月刊,2011,30(5):146-147.

[2] 陈再文.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20-121.

[3] 罗艳梅. 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分析和护理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30-131.

[4] 柯金河,杨冰霞,郑越瑜.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5-26.

[5] 雪竹,刘建从,桑文华,等. 不同年龄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J]. 河北医药,2009,31(15):1999-2000.

[6] 海丽红,李瑞刚. 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护理方案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144-145.

[7] 梁耀章.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9):20-21.

[8] 石永华. 脑梗死住院病人焦虑抑郁的临床调查及护理[J]. 护理研究,2010,24(12):3339-3340.

[9] 张亚琴.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1-32.

(收稿日期:2013-05-20)

上一篇:九千杯:打造国内解酒第一品牌 下一篇:静脉留置针在乙肝病毒感染产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