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12 07:10:34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新课标不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更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能够充分表达情感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同时,将情感教育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情感和见解的平台,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将情感教育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深刻的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情感教育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需求。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共同成长的关键时期,将情感教育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抒感、感悟生命、形成健康人格的空间。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教学课堂上应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够有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情境中,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将感情丰富的教材内容通过优美的文字、恰当的节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领悟教材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对课文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的理解了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2.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照片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春天的景象,如繁盛的桃花、如酥的小雨、鲜绿的草坪等等来引导学生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好。还可以通过发芽的小草、含苞的花朵来展现春天的生机勃勃,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对春天的希望。

3.用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人情达练即文章,文章来源于生活,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面对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利用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例如在《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当读到这一段:“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这些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却在平常之中将母亲对孩子的伟大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的母亲是不是每天也这样叫你们起床上学啊?”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种种场景,学生们在回想中细细品味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这样结合现实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还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4.加强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课文的讲解中,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也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日记或课后作业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提升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后,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这篇课文的读后感,使学生可以在读后感的写作中畅所欲言,可以表达自己对文中某一人物的看法,也可以分析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等等,这不但给学生一个自由抒发自己情感的空间帮助学生培养了丰富的情感,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注重情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作者单位:甘肃永登县祁连山学校。

上一篇:不同冻结温度下牛肉水分的状态变化 下一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