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8-12 06:29:02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探讨

摘要:面对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化浪潮,各种信息媒介的发展和融合以及激烈的信息市场竞争,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出现了重新起步、重新设计、重新培训的热潮。这些压力和热潮,都为图书馆的创新行为奠定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与传统图书馆相比,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具有类型丰富、资源量不受空间容量限制、查询学习更加快捷与高效等特点。因此,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下,应加快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改造,以便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要。

关键词:网络 图书馆 管理 反思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处理、存贮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强管理创新的研究和实践,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与重组,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期刊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快速准确地为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各种最新颖的信息,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一、管理思想的转变

图书馆要适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藏”为主,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变为以“用”为主,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树立主动为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熟悉师生的阅读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为师生搜集最新的期刊信息,充分挖掘期刊的信息资源,高效率地为读者提供信息传播。要加强图书馆期刊的信息资源建设,挖掘最新的网络信息,提升和优化图书馆期刊的网络资源配置,提升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更多的特色数据库的网上服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要围绕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主题,不断提升服务内涵,根据读者需要努力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特色服务。

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革

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日趋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而且要求其“新”而“快速”。图书馆作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社会组织,不仅要保留传统的提供目录、借阅书籍等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更要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进行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变革与创新。在服务方式的管理创新上,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光盘数据库、联机检索等传播手段,既要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又要注意营造现代化的信息采编环境,千方百计拓宽信息服务与交流渠道。在服务内容方面,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必须以市场和用户的信息要求为导向,提供多元化、深层次,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如研究进展报告、综述、评论、专题调研报告等。图书馆这两方面的管理创新其最终目标是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具有采集、研究、加工和提供全方面服务等多功能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中心。

三、管理体制的变革

高校图书馆在传统体制下各自为政、分散自流的管理体制,将无力支撑未来图书馆集成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权威性协调机构,以法律为保障,来促进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可在国家体制改革下,以教育部统一规划和领导,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构,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与本地区兄弟院校及其它信息部门联合,统一优化配置,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业务流程分工,由独自办馆向馆际合作、网络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的协作,从而增大图书馆的整体效益。在馆内要强化管理机制,减少重复机构,杜绝人浮于事现象,实行严格的馆长负责制,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和氛围,保证图书馆新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制度的变革

在制度的制定上,要鼓励馆员积极参与,并将责、权、利落实到人,从而使人人自觉地遵守准则。首先,改革用人制度。一方面全面推行和实施聘任制,定岗定编定酬,竞争上岗,责、权、利统一。另一方面,特殊人才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从而解决图书馆人员紧张的问题。大学图书馆可以招聘学生读者来承担一般性的服务管理工作,从而既可解决图书馆正式人员的不足问题,又可减少图书馆服务的成本。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能力为本”的原则,进行人员的最佳组合,促进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其次,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图书馆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制定目标计划,目标的高度和难度要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原则。可在馆长的统一指挥和调控下,层层签订责任状,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想方设法开创新的工作局面。第三,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大力倡导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实行一馆多制的分配制度。要以实际需要设置部门岗位,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综合其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考评。全面科学地衡量业绩和成果,超额完成任务、创新、获奖等项目予以适当奖励,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工作氛围,促进图书馆整体效率的提高。

五、加快数字化建设力度

针对在校师生的知识结构、阅读喜好、需求层次以及相关群体的阅读总量等因素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结合使用者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馆藏数据库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进程。要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力度,充分利用图书馆实体和高度互通的网络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与学术团体、出版社、图书馆以及各种联机检索中心、电子杂志中心等各级网络的联系,形成本馆“虚拟馆藏”。

总之,高校图书馆朝着“信息化图书馆”的方向迈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只有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加快推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易大东.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初探[J]. 图书馆,2007,(2).

[2]王维秋.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3).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