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三心”

时间:2022-08-12 05:42:02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道德人格应当贯穿在父母、兄弟、朋友、老师四种角色的融合、转换中,兼具四种人格之和,又不是简单的叠加,具有四种人格之和美,又彰显教育人格之特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温敦和美,春风化雨,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甘霖,沐浴在师德的光辉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 道德人格 构成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59-0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的职业操守取决于教师对自己的道德人格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教师的道德人格应当是多种道德人格的综合体,教师的道德人格构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亦即师者“三心”。

一、师者父母心

师者父母心,是教师的第一个人格角色。所谓父母之心,是指父母胸怀,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以父母的胸怀去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视生如子,教生如子。父母之爱既是严爱,又有慈爱,既是冬日之阳的温暖可爱,又有夏日之阳的灼热可畏。教师要像宽容自己的孩子一样宽容学生的过失,要像欣赏自己孩子的成功一样欣赏学生的成功,要像忍耐自己孩子一样对学生充满耐心,要像期望自己孩子一样对学生的未来充满期待。由于特定的时空和文化、管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寄宿在校实质上就是家长监护权的转移(虽然现行法律上不承认监护权转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履行了家长的监护职责。在现实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师像家长一样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甚至于承担起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法律或其他责任。父母之爱是师德之基,是学生的心灵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英国谚语说“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老师”,汉代杨雄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法言、学行》)。

二、师者兄弟心

师者兄弟心,是教师的第二个人格角色。“兄弟之心”是兄弟情怀,是手足之情,是平等、关爱、理解和分享;兄弟如手足,教师拥有为人兄长的情怀,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弟妹,主动关心、爱护学生。由于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具有兄弟之心的教师更能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也能共同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喜悦。兄弟之情不是低姿态,兄弟之情也不是矫情,教师的兄弟之情是真情,是“兄友弟共”“棠棣情深”。教师对学生的亲情又是脱离家庭关系、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之外的独特感情,没有利益,只有温情。师生拥有共同的心境,累积各种情感经验,共同体会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虽然琐碎,却温馨芬芳。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社会性,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了解自我,培养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师者朋友心

师者朋友心,是教师的第三个人格角色。朋友之心是朋友的襟怀,是朋友之义,这个“义”不是江湖义气,它是道义、信义、仁义,是亲缘关系之外人际交往的最高准则。教师对学生要拥有朋友的襟怀,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充当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当“益友”“诤友”“畏友”“贤友”“亲友”“仁友”“德友”“挚友”“善友”“慈友”,不当“损友”“邪友”“佞友”“贪友”“假友”“怨友”“害友”“恶友”。首先是要真诚,对学生诚心诚意,师生之间要坦荡无私,以诚相待,所以对学生要抱有真诚、信任、宽容的胸襟;尊重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关怀,充满期待的信任和宽容、坦诚,这是朋友关系也是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信任,“信人者、人恒信之”,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动力源泉,正因为朋友关系是相互的,信任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网络连接;第三要大度,师生相处要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因其年龄、智力、身体、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和缺点,教师不能抓住小辫子不放,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与学生友好相处;第四要相互帮助,遇到困难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依赖。教师的朋友之心要靠感情来维持,尤其是患难之间见真情,要与学生同欢乐,共伤感,不患得患失,多付出不求回报,多奉献不计报酬,一心为了学生,真心为了学生,这样师生友谊才能长存。

父母之博爱、兄弟之情谊、朋友之道义,加上教师自己的师德、智慧,构成了教师四种道德人格的基本框架,教师的品德修养正是贯穿在父母、兄弟、朋友、老师四种角色的融合、转换、调整、交互中提炼出来,兼具四种人格之和,又不是简单的叠加,具有四种人格之和美,又彰显教育人格之特质。一个人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锻炼,具备了这种完美的道德人格,才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温敦和美,春风化雨,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甘霖,沐浴在师德的光辉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下一篇:为家庭贫困生学生搭建成长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