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心理养生

时间:2022-08-12 05:25:01

贾母的心理养生

贾母是《红楼梦》中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老太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活了八十多岁,在古代算是十分高寿的了。吃得好、营养有保证是她高寿的一个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贾母十分擅长心理养生。

一是心态平和。作为荣国府中辈分最高的家长,贾母想得开,放得下。小说开篇不久,就说贾母随着年事已高,早早就把权力交给了儿媳王夫人,很快又移交给孙媳王熙凤了。贾母虽然脑子清楚,身体健康,威信很高,但是放权后大事、小事都不再操心,乐得轻松,难得糊涂,从来不见她老人家有什么失落感。

贾母从不急躁或是生气。家里的麻烦事,一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有大事、烦心事找她,她也是以安抚为要。除了宝玉挨打那一回,贾母真的生气了,全书中,贾母哪里生过气?我们见到的都是“贾母笑道”之类。

即使家里没有足够的上好大米吃了,贾母知道后,也是开个玩笑,一笑了之。

二是会找乐。日常生活中,贾母最喜欢的是和孙子、孙女们相伴,大家一起吃喝玩乐,说说笑笑。这种被当代人戏称为“孙子疗法”的养生方法,贾母早就采用了。

此外,贾母的日常活动还有:和薛姨妈、王熙凤等人打牌,锻炼脑筋;和贫苦的、年龄相仿的刘姥姥聊天,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家人以及丫头、婆子们的陪伴下,在园子里散步,锻炼腿脚等等。贾母不愿意见的亲戚、朋友,一概不见。总之,贾母活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三是善于平衡。贾宝玉、林黛玉都是贾母的心头肉、命根子。之后,宝、黛感情从萌芽到发展,到生死相托,贾母内心也是支持的。然而,当贾母得知自己的儿媳、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相中的儿媳妇是薛宝钗时,尤其是当她得知自己的孙女贾元春(皇妃)支持母亲王夫人的决定时,贾母经过一段时间的抗争、思考,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在感情与理智之间,贾母找到了平衡。否则,一味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光实现不了,而且长期内心纠结,难免抑郁成疾甚至折寿。

四是怜贫惜老,扶危济困。贾母善于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即使对贫穷潦倒、一无所有之人,贾母也给予了基本的尊重。她从来没有打骂过哪个小丫头,也从来没有喝斥过哪个小厮。贫苦的刘姥姥来访,她和刘姥姥拉家常,称呼刘姥姥为“老亲家”,又亲热又平等。刘姥姥走时,在贾母的带动下,王夫人、王熙凤、鸳鸯、平儿等,给了她好多钱和物。

第29回,全府出动去庙里打平安醮,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有一个小道士糊里糊涂,混入了贾府的队列中,匆匆忙忙地跑出来,被王熙凤瞧见,对他连打带骂。旁边的人也都助威喊叫“打!打!打!”但是,此事马上被贾母喝止住了。贾母道:小门小户的孩子,可怜见的,给他点零钱,让他买果子吃。否则,把他吓坏了,岂不叫他的父母心疼(大意)?

贾母敢于担当。在荣、宁二府遭遇抄家的灭顶之灾时,贾母虽然也慌张,也痛苦,也掉泪,但是很快镇定下来。她祈求上苍,如果荣、宁二府有什么罪过,她愿意一人承当,换得儿孙的平安。

在荣国府的财物悉数被抄走之后,八十高龄的贾母不恋财,甚至不恋世,毅然将自己的私房钱提前分配给儿孙们(第107回)。

贾母是曹雪芹心目中一个完美的老太太,她身上体现了作者的观察、思考、提炼,是一种人生智慧的高度凝结。

上一篇:智者声音 第8期 下一篇:我的“红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