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引领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8-12 04:37:37

基于文化引领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科类专业在教学环节中还根深蒂固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堂讲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存在学思不结合、知行不统一、施教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现状下,高校要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急需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质性突破。笔者以黑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为例,分析其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以文化引领为先导,实现实践教学改革做了一些积极探索。

关键词:文化;历史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124-02

一、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历史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201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以黑龙江大学历史专业为例,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共需修满170学分,这其中通识教育平台47分,专业教育平台123分。在专业教育平台中包含第一学年的课程实践0.5学分、读史札记1学分,第二学年的课程实践0.5学分、读书评论1学分,第三学年课程实践0.5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第四学年课程实践0.5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毕业实习2学分,合计15学分,占总学分的6.6%。可见,历史学专业授课局限于课堂,师生们沉醉于潜心研读史书、探求理论,忽略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感知,脱离了社会实践。在各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践教学比重少,内容、时间安排随意、实践教学平台匮乏、实践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的问题。

二、文化引领与实践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通常也被称为软实力。从上古先民到时至今日,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与宗教,不停地冲击碰撞、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改易变迁,仍延续于今,其内在的坚韧连续、兼蓄包容是显而易见的。当全盘西化派、文化虚无主义与自戕主义者全面否定中国文化时,如何引领中国青年一代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知识是文化的纽带,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对于青年而言在大学中汲取知识就是在为传承文化做准备。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但缺少实践的单纯课堂讲授也许可以一定程度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却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文化的扬弃。当文化交融成为时代不可回避的事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须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实现理解和掌控文化精髓。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建构主义理论就曾明确指出,知识是由学习者积极进行构建获得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接受而获取。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必不可少。无论是创造性的历史情境、师生的协作融合,还是同学问的小组探究、成员会话都不是简单的“灌输”式的课堂讲授能够实现的,而建构历史知识、领悟内在意义的目的更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化引领为先导,创建多样的历史情境,鼓励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兴趣,团队协作,相互对话,增进对历史的理解,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参与,辅助学生自主建构历史意义,培养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今时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在不断倡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操作层面的动手能力、探索科学的研究能力、分析现实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标。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中华文化,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弃旧义,创立新知。革新教育理念,改革实践教学的定位、管理和操作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整合教育平台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突破点。

1.革新教育理念,实践教学彰显文化引导。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中忽视实践教学的错误观点,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合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改变落后的实践教学现状。以文化为依托,转变学生的史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实践观。读史明志、学史明理,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双重合力下,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深刻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养成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能够审慎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

2.改革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摒弃灌输式讲解,实施引导式教学,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合理有序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实施分阶段、课上课下结合、教学科研结合、专业课程协调的教学过程。以文化为先导,利用所处地域优势,实地考察和调研龙江地域和东北地区的历史遗址、遗迹、遗物;创建多样的历史情境,鼓励师生协作融合,为学生配备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指导教师,实现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实践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自主与合作,引入探究式学习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和感知具体、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体验特有的中华文化魅力,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3.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优化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把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化为纽带,遵循“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实现深化认知的过程,着重推行源于问题、基于项目和分析案例的教学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设计。有意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张扬个性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学会包容。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合教育平台,实践教学体现知识一体化和文化多元。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潜能,利用影视资料、图书资料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引导学生接触第一手史料;要构建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社会历史文化实践教学,实现历史专业课程群的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要组织学生学术团体,把历史教学从专业领域延伸到社团活动,正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对历史的理解;要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增加其实践经历,增强其文化修养。

四、结语

文化既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当今世界格局纷繁复杂,表现形式多极,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力量,是中华民族未来之希望所在。大学生无疑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基于文化引领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之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大学自身特有的大学文化也是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种高品位的、富有个性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东西,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石”,也理应成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文化依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牢牢抓住改革的突破点,实现以文化传承为先导的教育理念更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创新,整合全社会资源搭建多学科交叉、多力量融合的实践教育平台,进而将课堂空间拓展为社会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一篇:哈佛商学院MBA项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启示 下一篇:全球可燃冰可用中国试采技术领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