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8-12 02:51:26

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培养

【摘要】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时期是一个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它将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幼儿的常规十分重要。

【关键词】幼儿 常规习惯 教育过程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个孩子的常规好不好,会影响孩子行为的形成。记得有英国大作家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一个班的常规习惯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由此可见,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是教育成功的根基。把“以幼儿为本”作为我们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用“生命教育”的理念统领我们的德育教育,让教师指导孩子共同在“习惯”的“习得”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培养方法

2.1 培养的内容。教师实施教育方面。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明白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把对幼儿的要求,放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或创设情境中,提出、讨论、游戏,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在情景中,快乐的游戏中引导和获取答案。把传统的“要孩子怎么做,转化为我要怎么做。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了解幼儿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活动中获得活动“习惯”,养成“常规”。因为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龄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不过我们经常也会看见幼儿遇到自己喜爱的物品会爱不释手,遇到自已喜爱做的游戏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时,还应准备好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动手动脑,以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等待时出现的争抢、吵闹等不良现象。如活动中出现有违规的幼儿时,教师也应先以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来吸引孩子再次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应该因为幼儿的违规来终止活动。

2.2 树立榜样,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经常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努力做孩子们的表率。同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在常规教育中,应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2.3 重视表扬和奖励作用,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注重观察,看幼儿的行为习惯,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幼儿增强自信心,受到鼓舞,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2.4 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学习园地,家长是另一位老师。很多幼儿能在幼儿园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发放一些资料,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加重得到强化。

3.幼儿教育方面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学习习惯。良好品德习惯――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友爱同伴、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具体是爱长辈、老师,听他们的话;见人有礼貌地称呼,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不随便要与翻弄别人的东西,经同意才可接受他人的物品,并致谢。 友爱同伴具体是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关心他人、谦让他人,会合作,乐意分享与帮助别人。爱集体主要表现在遵守集体规则。爱劳动具体是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

3.1 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主要在中班进行中班幼儿的特点,活泼好动有点辨别能力,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爱问为什么?是培养正确发音的关键时期,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也说,听十遍,不如做一遍,习惯成自然。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就得让孩子在自然中去模仿、实践、习得在幼儿的做中渐渐形成好的习惯。进入中班后幼儿通过“版样的示范”学习,对习惯有了初步的认识,把习惯贯穿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贯穿在家和社会实践中,家园合作,各自成人要明白目标,指导中让幼儿在自我的实践中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3.2 自我规约法。自我规约在幼儿大班时期进行,大班的孩子,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孩子无论身体和心理是学前期发展最快期好多,小、中班没养成的习惯,要在这里完成,注意培养。还要注意这期间孩子有以下特点:①其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脑的发育完成三分之二;②好问、好学;③抽象能力明显萌发;④开始掌握认知方法;⑤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幼儿的思想情感已经不那么外露。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也就是说,个性的形成过程已经开始。心理活动系统的方向开始逐渐稳定。个性开始形成,是和幼儿认识活动抽象概括性的发展,以及各种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相联系的。从此,幼儿的心理活动,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面而总是在心理系统背景下的活动,各人有自己的特色。不过,应该着重指出,幼儿期所形成的,只是个性最初的雏形,其可塑性还相当大。作为教师要对孩子发展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后,重点做好不同时期的目标工作。让幼儿在过程中,习得好“习惯”培养自信找到快乐。

4.言传身教

幼儿常常不由自主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所以从孩子刚入园起,我们的常规将由家长和老师从做起,要孩子做到的我们也要做,而且要做的言教身教并行,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在我们身上看到美德。

5.树立自信

在孩子身边让孩子看到大班、中班的姐姐、哥哥们是怎么做到的,让孩子向孩子学习。把中大班的孩子作为榜样,让小班孩子看到正确的行为。从教师、父母、哥、姐的身上看到正确的行为,多从正面引导鼓励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6.坚持不懈的指导督促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就是说我们教师和家长们应做“有心人”,时时不忘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幼儿讲文明,不争抢玩具,小朋友之间懂得谦让,能知错就改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友好的同伴关系。这些行为习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每天长期的提醒指导孩子才会在和谐快乐的环境养成好习惯。

6.1 反复训练中养成习惯。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相结合,把常规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6.2 正面评价让常规形成。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如: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因而在常规教育活动设计中,注意多种领域的融合,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通过对多样化活动的开发与创新,促使各种活动高度结合。如健康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幼儿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融洽地相处;另一方面又为幼儿设置情绪宣泄角,让幼儿情绪得到疏导,同时也发展表达能力;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我们将前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开展了丰富有趣的入园前亲子活动,通过参观、游戏等加深了教师与幼儿的感情。

6.3 与时俱进的把握教育的契机。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在随机教育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在理解和欣赏中发现孩子行为和思想上的闪光点,并施从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每个孩子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6.4 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古语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大量的例子表明:学前期是幼儿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培养个性、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正确的教育来影响幼儿,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及品德,是非常重要,也是可能实现的。

由此可见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核心的常规教育在保证幼儿生活有规律、有节奏进行的同时,能有效地为实现幼儿良好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常规教育工作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践工作让幼儿在自己的行动中播上行为的的种子,在行为实践中收获常规的习惯。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自己、也为别人给予心灵的舒展、营造和谐的环境,让幸福驻扎,让人生更加精彩!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从上海看大城市人口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