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经济竞争力评价

时间:2022-08-16 06:20:00

各省经济竞争力评价

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了7部,今年2月底在北京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中,对十七大以来中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评述,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竞争力的提升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度分析,为提升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分析参考。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综合反映了一个省份在经济、科技、教育、财政、金融、资源、环境、政府作用和统筹协调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能力,及其在全国的竞争地位,各方面的发展共同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位和变化趋势,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既有各个省、市、区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也有不同省情、市情、区情所决定的特殊性。

十七大以来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从平均增速来看,31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全部超过10%。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复苏乏力的形势下, 各省、市、区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稳定的高速增长,保障了全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中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至2011年,全国有23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31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都超过一万元。以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2000美元,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7个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6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这10个省份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

十七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充分体现在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2007年,全国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分值为35.05分,2011年提高到37.00分,增加了1.95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28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市,升幅达到5. 88分;提升幅度最小的是浙江省,为0.59分。经济综合竞争力出现下降的只有上海市、北京市和广西自治区等3个市区,导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等6项指标均处于下降趋势。

2007年,全国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值高于50分的省市有4个,2011年增加1个,达到5个;2007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值低于30分的有10个省市区,2011年则下降为7个(参见表1)。这些变化进一步表明十七大以来的五年中,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处于上升趋势的。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差距明显缩小

十七大以来,在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国家陆续部署和密集出台了一批经济区、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有力地改变了中国区域增长的格局。从2007年开始,部分西部省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东部。从2008年开始,中部、西部和东北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东部。四大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逐步调整,表现为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比重下降,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比重持续上升。

体现在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方面,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分别为43.52分、32.23分、27.68分、34.06 分,2011年提高为到46.36分、34.92 分、30.31分、36.70 分,分别提高了2.84分、2.69分、2.63分、2.64分(参见表2)。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呈现波动缩小的趋势,由2007年的1∶0.74∶0.64∶0.78,缩小为2011年的1∶0.75∶0.65∶0.79。在进入新世纪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但没有拉大,反而均能有1个百分点的缩小,是非常不容易的,反映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强。

促进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十七大以来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那么,促进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表3中列出了2007~2011年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二级指标分值的变化情况。所列数据表明,2007~2011年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9项二级指标中,有8项指标的分值得到提高,分别是宏观经济竞争力提高2.70分、产业经济竞争力提高1.05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提高0.93分、财政金融竞争力提高1.33分、知识经济竞争力提高0.53分、发展环境竞争力提高1.28 分、政府作用竞争力提高3.47分、发展水平竞争力提高6.88分,只有统筹协调竞争力属于下降指标,为-0.88分。

从表3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竞争力(2.70分)、政府作用竞争力(3.47分)、发展水平竞争力(6.88分)是促进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产业经济竞争力(1.05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0.93分)、财政金融竞争力(1.33分)、知识经济竞争力(0.53分)、发展环境竞争力(1.28 分)、是促进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次要原因;统筹协调竞争力(-0.88分)是影响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负面原因。

从五年中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二级指标分值的变化情况看,政府作用竞争力、统筹协调竞争力始终都达到40分以上,发展水平竞争力2011提升到40分以上,属于强势指标;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都始终在30分之下,是影响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短板”。

以上分析还表明,尽管全国省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特别是统筹协调发展的水平亟待提升。

促进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特点和启示

表4中列出了十七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情况,体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特点之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整体比较稳定,但有个别省份综合竞争力排位波动明显。表4中列出了十七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情况。2011年和2007年相比,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11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排位上升了7位,四川省排位上升了3位,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排位均上升了2位,内蒙古、辽宁、广东、海南、青海、新疆等省区排位均上升了1位;7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13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西省和吉林省,排位下降了3位,下降了2位的其次是黑龙江、上海、河南、湖南、广西等5个省市区,北京、河北、福建、江西、湖北和宁夏等6个省市区均下降了1位。

5年中从整体上看,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比较稳定,在某一区域内变化较小,只是在局部有所调整。2007年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份,只有河南省下降到中游区,其他9个省份在2011年都继续保持在上游区,但大多数排位都发生了变化。2007年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份大多继续保持在中游区,只有内蒙古升入上游区和山西、江西两省跌入下游区。处于下游区的11个省份只有陕西、重庆两省市升入中游区,其他则继续处于下游区,表现出长期而明显的竞争劣势。

特点之二: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布非均衡性明显。图1显示了2011年全国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布很不均衡,全国有一半左右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集中在30-40分之间,整体上看,都比较分散,而且呈现偏态分布。

2011年,得分最低的自治区只有24.09分,不到第一名广东省的一半。另外,相同区位内部的各省份间的得分差距也比较明显,同样是处于上游区,排在第10位的内蒙古自治区与排在第1位的广东省在评价总分值上相差了19.8分;同样是处于下游区,排在第21位的江西省比排在第31位的自治区超出9.69分;但是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份得分比较接近,排位第11的四川省得分为36.78分,比排位第20的吉林省仅多出2.86分。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市、区平均分值为47.49分,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的平均分值为35.34分,处于下游区的11个省、市、区的平均分值为28.97分,比差为1.64∶1.22∶1。

特点之三:各区段内省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排位波动结果来看,上游区的省市区排位只有天津市(第4位)没有发生变化,其他均发生了变化;在中游区的10个省份的排位都发生了变化;下游区中除云南、贵州、甘肃、等省区竞争力排位没有发生外,其他都发生了变化(参见表5)。反映出省域经济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竞争力排位比较容易发生变化。

特点之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客观体现了各省域调控经济的水平与能力。从经济综合竞争力与各二级指标得分相关系数来看,相关程度最高的是政府作用竞争力,其次是知识经济竞争力和宏观经济竞争力。这表明当前各省市区政府实施的针对本区域发展经济、规调经济和保障经济等措施,对本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对于提高省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潜力、优化省域经济结构、提高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之一)

上一篇:让音乐欣赏课“动”起来 下一篇:化学课堂上假探究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