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全面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时间:2022-08-12 01:31:34

郑州大学:全面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实现“双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教育部召开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河南省教育厅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13个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获奖单位之一。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了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河南省是两个省级发言单位之一。

为积极宣传推广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促进广大高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教育部自2009年9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经申报推荐、专家初选、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环节,教育部公布了50所“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我省郑州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其中。本期“就业”栏目特别介绍了这两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典型经验,以供其他高校学习、借鉴。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建设大学,郑州大学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河南的发展和中原崛起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方法,培养出一大批素质高、知识全面、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是完成这一重任的根本保证;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完成这一重任的内在要求。

学校充分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以就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学校将“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确保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作为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已初见成效:就业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明显提高,毕业生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等的比例不断提高,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30%以上;研究生就业呈现出需求旺盛、质量层次高的特点;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呈现出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校提出了“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努力把郑州大学办成一所理想远大、境界高远的大学”的宏伟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要“严格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努力把郑州大学办成一所人才培养层次高、质量高的大学”,要紧跟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抓好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环节,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结构的转变,以高质量的人才赢得高层次的就业,以高层次的就业提高学校的声誉并吸引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

1.积极发挥就业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通过就业了解当前社会需求、预测未来社会需求,通过就业状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根据需求调整招生数量。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全面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由于社会需求不足造成就业率偏低的专业,适量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对于社会需求较好、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招生数量。此外,学校密切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科学预测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结构。学校还根据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人才需求存在差异的特点,调整不同地区的招生计划。

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根据河南省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特点,近几年在保持本科生数量稳定的同时,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现在学校每年毕业研究生3000余名,约占全省毕业研究生总数的一半。学校还根据就业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结构,加强培养的针对性,这不仅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而且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在河南省内,学校前几年第一志愿上线率不满100%,2009年重点批次的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32%,超过重点线20分的考生占录取考生总数的50%,在省外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分数高于当地重点线20分以上。

2.积极发挥就业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作用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取决于毕业生的素质,毕业生的素质取决于学校的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更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

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教育教学改革。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校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已争取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所有项目中的建设点,建设项目占全省高校的80%,立项项目共100项。在省级质量工程建设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绩,目前已建成省级项目59个。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全面启动“拔尖人才计划”,为拔尖学生专门配备导师、拨出专项经费,鼓励拔尖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安排拔尖学生到国外名校交流,推荐拔尖学生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招生单位免试就读研究生,助推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搭建了研究生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扩大了研究生国际化学术视野,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学校投入专项资金成立了研究生创新中心,培养出了一批创新人才,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学校还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全校共建成26个共享实验室,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12个。

加强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为加强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学校提出了“就业工作提前”的理念,让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积累工作经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共同筛选了一些技术实力强、人才需求量大、对毕业生培养管理比较热心的用人单位,根据这些单位的岗位需求选派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提前上岗,在工作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使其中的一大部分毕业生在完成实习的同时实现就业。

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2007年,学校成为河南省第一所开设KAB选修课的高校;2008年,学校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3年来,学校共主办36期“郑州大学大学生创业论坛”、6期“SK-诺基亚青年创业大讲堂”、39场“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邀请76位国内知名企业家参加,先后有1.6万余名大学生受益。此外,几年来,学校还在企事业单位建立83个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以创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各院(系)均开展了以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如信息工程学院创立了“以创业为导向,嵌入企业行为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该实验区每届有200名学生参加,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10人一个小组,一名专业教师指导,从项目论证、产品研发、产品营销等方面完全模拟公司经营模式,学生真实体验了从开发一个产品到经营一个公司的全部过程,锻炼了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自主创业能力,为他们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工作目标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提出了“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工作目标,即确保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学校以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使就业服务水平连上台阶,形成了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学校对外大力开拓、培育就业市场,形成了“学校知名度不断上升、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良好局面。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困难加剧。2009年4月,学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达成了“认识非常时期、强化非常责任、领导非常重视、采取非常措施、完成非常任务、取得非常成效”的共识。学校领导为就业工作提出了“稳主流,扩途径,双管齐下,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方针,并提出要动员一切力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顺利实现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

学校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全年给6000家用人单位寄送了学校简介和毕业生生源情况说明书,数量是往年的2倍,用人单位陆续反馈人才需求信息6万余个,比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共有2000多家单位到校参加招聘会。此外,学校还加强信息化建设,改版升级了就业信息网,并与河南校信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毕业生免费开通了信息平台,提升了就业信息的实效性。

在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提升就业单位层次,鼓励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努力实现专业对口等途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学校每年都要联络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知名国际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2000多家,并组织教师走访其中的近百家。此外,学校还和国内一些知名的专业招聘机构合作,通过他们吸引高层次单位。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用人单位已把郑州大学作为招聘高校,学校针对高层次的专场招聘会每年都超过1000场。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到2009年12月底,学校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39%,本科生达到92.48%,专科生达到80.53%,和往年同期持平,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也在稳步提高。

三、“三个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主要狠抓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和就业招聘等三个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基地”建设。

1.服务基地建设

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对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巩固原有的就业市场,并不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降低他们的求职成本,让更多的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够顺利就业。据对近几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

依托就业服务大厅建设服务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建成了“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手续办理、信息查询和针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宣讲、考试面试、签订协议等环节的工作可全部在就业服务大厅完成,所有过程都配备有专业工作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2.指导基地建设

通过给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形成了以专业化的指导为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了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学校整合校内专业力量成立了职业规划教研室,承担全校的专业化就业指导。现在,就业指导课已列入必修课,占38个学时、2个学分,并有专业教师17名。职业规划教研室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实践优势,通过共同备课等确保就业指导课的专业性、实效性。此外,学校还积极发挥120名在一线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的作用,开展兼职指导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就业基地建设

学校对用人单位进行科学管理,把用人单位划分为核心合作单位、密切合作单位、一般合作单位和潜在合作单位4个级别,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保持“高级别用人单位”,促进“低级别用人单位”向“高级别用人单位”发展。

学校每年都向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2009年共向6000多家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其中有200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参加招聘会。学校每年还派出工作人员走访用人单位,特别是到高层次用人单位了解人才需求、毕业生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郑州大学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并与部分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信息互通、实习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就业基地的建设使毕业生的需求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为学校实现“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郑州大学副校长)

责编:路 童

上一篇:英国城市学院回归传统现象的解释及启示 下一篇:创新心理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