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血液中心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分析及防护

时间:2022-08-12 10:48:05

吉林省血液中心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分析及防护

【摘要】目的增强采供血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做好采供血机构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预防。方法对吉林省血液中心2010~2012年感染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科室、不同岗位、工作环节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频率,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 结果感染性职业暴露呈下降趋势,发生率采血护士高于其他岗位、采血车高于站内采血屋、感染性职业暴露以针头刺伤为主,留样环节显著高于其他环节。 结论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用质量管理理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以管理;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方法,重点预防采血车的针刺伤;采供血机构应加强献血屋的建设,宽敞、布局合理的环境设施可有效避免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感染性;职业暴露;应对策略

献血法颁布10年来尤其是“一法两规”实施后,国家卫生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进行了连续5年的质量管理督导,使得采供血机构规范、科学、快速的发展,保障了临床供血的安全、有效,使得采供血机构各类工作人员大大减少了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情况。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标本运输保存与检测、成分制备等工作中随着近几年无偿献血工作量的增加在采集、检测、成分制备等工作中接触血液频率高,血站发生的职业暴露以感染性职业暴露为主,同时也以职业暴露风险最大。为防止职业暴露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其成为一种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做好采供血机构感染性职业性暴露的预防,现将我中心近两年来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为减少职业暴露提出有效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吉林省血液中心的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司机等。

12调查方法根据中心职工发生的职业暴露后上报的情况,包括基本信息、姓名、部门、场所、时间、处置、调查、处理等。根据不同岗位、暴露过程、工作环节、工作环境、新旧职工、发生的频率进行比较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

13统计方法计算构成比例。

2结果

212010~2012年我中心发生的感染性职业暴露共计10 例,每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以针头刺伤为主占。以采血护士为发生率最高,检验人员及司机为次;发生的职业暴露采血车占90%站内及采血屋占1%,刺伤左手占80%,明显高于右手而且主要发生在食指和拇指部位占90%;发生在留样环节的占60%,熱合环节及垃圾处理占20%;发生在新职工占90%。

3讨论

2010~2012年我中心职业暴露发生率,以流动采血车为主,护士发生率最高,与文献报道一致[1,2]。由于医生与血液、锐器接触机会较少,没有医生发生职业暴露与文献报道一致[3]。留样、热合、整理物品时的针头、锐器刺伤是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与文献报道一致[1,3]暴露发生部位以食指和拇指部位为主,可能因为护士采血留样时注意力分散或没使用针头回帽器从而导致针头误伤。采血车空间狭小拥挤、物品混乱、医疗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等,都是造成职业暴露的原因。

吉林血液中心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自2009年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将职业暴露纳入体系;建立了管理委员会,设专人负责职业安全,建立了《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程序规定了血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加强职业暴露培训。本中心发生的感染性职业暴露均按规程进行了处理、登记、检测、随访、分析原因及预防,无一例感染,说明我们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及发生暴露后及时检测、留取保本血样对采供血机构及职工的自身保护都是十分必要的。改善采血环境防止流动采血车拥挤,我中心2010~2012年建立了10个献血屋,增加了采血地点数量,使采血环境规范化,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加强培训工作人员。将职业暴露的防护纳入全员培训和岗前培训,污物处理不徒手进行,发生职业暴露时,加强个人防护,发放防护用品,设置急救箱,洗眼器,禁止针头回戴帽,设置专用回帽器,利器盒,采血屋及时定期清洁,消毒并预防气溶胶污染,按《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我中心目前的采血工作模式一般为快速筛查合格后直接采血,献血者血液仍可能含HBV、HUV、HIV、TP以及未明病原体,随着每年15%~20%献血量的增长,采血工作人员特别是采血护士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职业暴露风险,每个采血过程都有被刺伤的风险,在采血量增长,采血机构管理不善时,职业暴露发生率会更高。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工作中要树立预防观念,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加强职业防护,以减少职业暴露,维护健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旗,徐燕,崔铁军.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分析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403442.

[2]胡泰欢.医务人员暴露分析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363337.

[3]于菊玲,刘杏桃,邱嵘.医务人员暴露分析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1823184.

上一篇:糖耐量异常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70例出院老年人家庭访视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