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贪恋泥沼里的温暖

时间:2022-08-12 08:34:27

心灵里的寒冷逼出来,灵魂终于孤单单徘徊于无地。

最早看到的萧红的文章,是《小城三月》,后来又陆续看了一些。

与张爱玲的浮金焕彩的华丽气象不同,萧红笔下是一派近乎稚气的天然,像一个孩子无心的讲述――那个孩子就坐在姥姥家的门槛上,没心没肺地饶着舌,可是沉重与悲哀终于从言语间带了出来,那个孩子的脸,也被阴影遮住了一半。

喜欢这样的文字,难免会关注作家的生平。这方面的内容不多,零零星星地积攒下来,渐渐有了个整体印象,而这整体印象,正如那孩子脸上的阴影,一种无辜的惨伤。

萧红不长的一生里,大致跟过三个男人,每一个男人对她都不好,电影《黄金时代》,再现了她情感的悲惨。

可是,她为什么总是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呢?

和她时代相近的才女,虽然情路都不是很顺当,但起码都活得很有尊严。就说丁玲,胡也频对她始终钟情,冯雪峰虽为现实所阻,却也脉脉有情,更不用说与她白头偕老的丈夫陈明。张爱玲算比她运气差点,但也只是感情上受点伤,没有家暴,也没有和自己看不上的人在一起。

萧红的处境,和她习惯于在灵魂上依赖他人有关。这个他人,不专指男人。

我们都知道,鲁迅对萧红很爱护,萧红也写过一些怀念性文字。可是这份友谊在许广平的笔下又是一种味道,尽管她努力写得非常温婉。

许广平说,萧红特别喜欢去她家,几乎每天都去,一待就是大半天。鲁迅先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奉陪,就让许广平陪着,他自己在楼上看书。许广平身在楼下,心却在楼上,那时鲁迅的身体很差,她担心他照顾不好自己,又没法上去探视,一边陪萧红说话,心里却非常紧张。果不其然,有次鲁迅看书时,坐在躺椅上睡着了,被子滑落下来,先是小病,最后演变成大病,再也没有起来。

许广平是在萧红去世后写这篇文章的,仿佛只是为了怀念,但那份怨责怎么着也是掩饰不住的。像我这样的读者看了都要叹,萧红,你也真是,老去人家家干什么呢?你难道看不出人家不耐烦吗?

我想,萧红不是那么不敏感的人,只是她没办法,她也许已经看出人家的冷淡,可是,不朝这儿朝哪儿走呢?这儿,毕竟是逐步冷下来的微温,剩下的方向,则是无边枯寒。

张爱玲有过类似的经历。她在美国,拜访胡适,头开得非常好,也算相见甚欢,可是,当说到某个话题时,胡适脸色稍稍一暗,张爱玲马上捕捉到了,十分不安。即使在异国他乡,面对这位非常欣赏自己的偶像级前辈,张爱玲也未敢多加亲近,他们一直保持着这样淡然的君子之交,避免了因过于亲近而生出的些微尴尬。

不知道萧红可有类似的体验。也许她知道,但她不在乎,她更想要取暖,即使将虱子一道披挂上身。她像忍耐虱子一样,忍耐着世界的冷眼,还装成一派天真模样,仿佛因不谙世事而无从察觉,就可以不受伤害。

她不肯残忍地对自己,就轮到别人残忍地对她了,他们都看出她没有勇气跑掉,全都把她给吃定了。更何况她习惯于在最坏的处境里贴上男人,她一无所有,她也的确看高了男人。

萧红与男人的关系,其实是她与这世界关系的一个缩影,她不够决绝,不够果断,她老想贴上去,拖延着、赖着,她太贪恋泥淖里的温暖,不肯孤立无援地站在天地之间。直到她弥留之际,才脱下了那副天真热情的面容,写道: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心灵里的寒冷逼出来,灵魂终于孤单单徘徊于无地。

上一篇:岁月里的客家味道 下一篇:全球最佳饮食方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