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葱郁,永远的根

时间:2022-08-12 08:06:33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了无痕迹。我站在华夏这棵参天大树下聆听、抚摸着,一种广博和坚实在地上突兀回荡着,我想,这便是华夏文明的根。

我仿佛看见孔老夫子,满面红光地着一袭青衫,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略作一揖,便步入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显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声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喟叹。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伟大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如江河般的恣肆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般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封建君主统治的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圣坛上,日渐衰老了,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紫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它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根之于树木。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半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她的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仍似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似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树根已千年的沉淀,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容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

【满分揭秘】

本文作者正处花季年华却能对渊深的祖国历史发出如此深沉感喟,着实令人钦佩。这种思想深度和境界恐非每个同龄人所能企及,这正是本文格调高远之所在。当然,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开阔的阅读视野,也不可能有此佳作,这又一次证明了多读书善思考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考题回放】

树有根,有根才能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草有根,有根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有根,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人有根吗?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还有人说,追求、奋斗、学习、合作、尊重、诚实、谦虚,是我安身立命的“根”……

生命有根,思想有根,文化有根;问题的实质是“根本”,事情的缘起叫“根源”,寻找本质和归属,是“寻根”。“根”的含义太丰富了。如果“穷根究底”、“追本溯源”,你还会发现,今天是明天的“根”,真诚是交友的“根”,执著是事业的“根”,祖国是游子的“根”,母语是民族的“根”……请以“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3)文中请避讳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供稿/点评:福建永泰县清凉中学语文组 温志成)

上一篇:登山队的故事(外三则) 下一篇:我过去的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