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土成山”与“风雨兴焉”关系简论

时间:2022-08-12 07:21:39

“积土成山”与“风雨兴焉”关系简论

《荀子・劝学》有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两句连同其下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等句子,讲的是积累问题,强调学习要注重日常的积累。然而抛开这种深层的道理,把关注点置于句子表层,我们则可把这两句译成“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不难发现,这句话其实涉及到了土石堆积和风雨兴起等自然现象的关系问题。但问题是,有了高山就会刮风下雨吗?风雨的发生与高山真有关系吗?荀子当时说这句话是否有一定的根据呢?下面,我们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首先,关于高山与风雨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高山与风的关系。

高山与风的关系其实很容易理解。有登山经历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山下时没风,而到了山顶风却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众所周知,在山下,地面上有很多的房屋建筑、花草树木、农田、坡地等东西,它们阻挡了空气的流动,使风速减慢变小了;而高的地方,根本没有什么阻挡的东西,空气就可以很顺利的过去了,风的力量自然就大了。可以说,山越高,风越大。

2、高山与降雨的关系。

时至今天,普通人对高山与降雨的关系可能还非常陌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地理学上所说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就说明了高山与降雨的关系。据地理学所讲,迎风坡是指风沿着山坡向上吹,而背风坡是指风沿着山坡向下吹。在暖湿的气流遇到迎风坡被抬升时,就会在山前形成云,最后成云降雨;但是如果是在背风坡有暖湿的气流,则气流会下沉,这样就无法形成云,故雨水较少。

由以上论述可知,“积土成山”确实可以“兴风雨”,风雨的发生与高山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其次,荀子关于高山和风雨二者关系问题的根据。

在科学极为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高山和风雨的关系早已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但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两千多年前,作为朴素唯物主义者的荀子前后的人曾有过关于高山与风雨的论述,也是不争的事实。

反映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历史的《诗经》,所选诗歌作品中其年代最晚也是在春秋中期,这比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要早的多。《诗经・国风・邶风・谷风》有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据程俊英《诗经译注》,“谷风”在这里可解释成“来自山谷的大风”。这两句是说,大风在山谷中习习作响,阴云布满天空,形成降雨,雨水四处流淌。虽然这两句在诗中的作用是起兴,但是根据诗意,可以说正是“谷风”造成了阴雨不断的恶劣气候。于是关于高山与风雨的关系问题,从这两句中我们也不难想见。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就有所谓的高山与风雨关系的记载了。

荀子《劝学篇》有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意思是说,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发展肯定有它的开端或始祖。按照这种说法,结合荀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论述,我们可以说,在荀子看来高山是风和雨的开端。

稍晚于荀子的楚国学士宋玉在他的《风赋》中对风的产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滂,激飓怒。雷声,四穴错迕……”在两千多年前的宋玉看来,风是从地面产生的,刚开始的时候,它从青青的萍草末梢上开始吹动,接下来渐渐进入河流峡谷,在土山洞口,风势猛烈起来,像发怒一样。它沿着大山的山坳前进,最后集中到山口,就变成了狂猛无比的飓风了。由此可见,风的发生和风势的发展跟地形高低起伏的关系,古人早有观察和了解。另外,荀子在其《荀子・赋》二十六中曾说:“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关于此,王先谦有这样的解释:“风与云并行,故曰‘友’。雨因云而生,故曰‘子’”由此可见,雨的产生与风、云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风、云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降雨。

联系上文《诗经》和宋玉关于风的相关论述,以及荀子的说法,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高山与风雨的关系。故此我们可以说,荀子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说法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它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古人对高山与风、雨等自然现象的客观理性的认识,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李振松,山东万杰医学院中文教研室教师。

上一篇:浅析色彩与动画场景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