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增长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时间:2022-08-12 06:46:21

在稳增长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提示,归纳起来包括: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之策;其次,“调结构、促转变”将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主线;第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质内涵有所变化;第四,改善民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好势头,但由于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经济形势将较去年更为复杂,因此,我们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但与全球金融危机不期而遇

事实上,早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即已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思想。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强调“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这些政策思路的改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1979-2008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8%。但是,我国经济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增长路子,呈现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特点。而且,随着矛盾的累积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这种增长模式愈益表现出其不可持续性。按照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的说法,“这种依靠原有的机制进行发展的宏观界限已经比较清晰地出现了约束信号”,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内在的必然要求。如果联系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周期运行考察,也可进一步看出,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01年起,经济增长逐年加速。GDP增长率2002年是8%,2003年是9.3%,2004年是10%,2005年是10.4%,2006年是11.6%,2007年是l1.9%。2008年,在经受特大自然灾害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严重的困难条件下,GDP仍实现了9.0%的增长。这种快速发展态势显示,调整势在必行。进入2008年,正值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突如其来,这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

二、在全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新的考验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失衡。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储蓄率与消费率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从内外关系来看,外需依赖过高与内需拉动不足失衡;从三大产业来看,工业较强与农业、现代服务业偏弱失衡;从产能安排上看,落后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能不足失衡;从所有制结构上,部分国有企业行业垄断造成失衡,等等。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障碍。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可能放缓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毫无疑义,为了应对这种困难局面,我国要将扭转增速下滑趋势,必须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中压倒一切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因为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只有保经济增长,才能保城乡就业,保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但同时也出现了调结构让位于促增长的现象,甚至有时保增长以牺牲调结构为代价。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在争相追逐“政绩”和地方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产生了一种“GDP情结”和扩张冲动,从而引起对原有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种趋势,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障碍。

(二)新一轮的投资扩张可能使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等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此轮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还是超常规地扩大投资。而“投资饥渴症”是一种至今还远未得到治愈的痼疾,一有机会就可能复发。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大企业,趁机争切4万亿元大蛋糕,向中央伸手要项目要投资,或倾地方之力大上项目。这就很可能导致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些行业本已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土地资源的使用为例,最近出现有的地方以保增长扩内需为名,借机大肆圈地、搭车用地和不按程序批地的现象。此外,与超常投资相伴的是超常放贷,目前由银行贷款投放时的期限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非常突出,蕴含的信贷风险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三)强力政策推动可能导致发展方式对经济政策的过度依赖

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当中, 1995年以来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均值高达6.1%,2009年末其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为170%,通过财政赤字推行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变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同样有陷入财政货币政策依赖的风险。财政赤字和信贷总量的膨胀无疑将带来社会总体信用规模的大幅膨胀,事实上,目前我国股市、楼市的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胀的压力明显显现,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民生。这种过度依赖以外在政策推动的方式应当不是理性的经济发展方式。

总之,在金融危机触发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过程当中,我国如何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了当前经济、社会决策的重要考量。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而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优化信贷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部门之间、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由这种内在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结构,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等。目前无论从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和冲击所暴露的矛盾看,还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调整中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看,都要求我们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或主攻方向。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之际,紧紧抓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既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实现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长远之计。

信贷结构是金融资源(信贷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之间的分布配置状况及构成的比例关系。资金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在目前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间接融资支撑的情况下,信贷结构相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在市场经济“物随钱走”的作用机制下,通过信贷资金的投入与分布促进资源在经济内部和全社会范围内的融通与重组,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经济结构的转换与提升。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把握好信贷投放的力度和节奏。今年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业既要保持信贷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又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发挥信贷对调整经济结构的促进作用。要合理安排信贷投放规模,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建立基于自身发展战略、风险管控能力和资本实力的信贷增长常态机制,确保信贷投放平稳增长。要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有效防止“冲时点”现象。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把握好信贷投放的重点。金融机构要认真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不断推进业务创新。要加大信贷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要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加大对扩大居民消费和城镇化发展的信贷支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营策略,切实支持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大力气提高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惠农强农,一方面为扩大内需拓展空间;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

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绿色信贷”不是一句口号,商业银行必须着眼长远,严格把关,强化问责机制,坚决把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挡在门外,继续加快从“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真正做到“有保有压”。同时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扶持力度,支持低碳经济,支持新型环保产业。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上一篇:基于信贷资金供需因素分析的农村信贷服务创新... 下一篇: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