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实证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2-10-30 10:17:31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实证观察与思考

摘要:本文从欠发达地区湖南邵阳视角出发,总结了近年来在农村信贷服务创新方面的实践和成效,揭示了农村信贷服务创新面临着体制、机制、信用及技术等诸多障碍,并设计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以破解这些障碍,促进农村信贷服务创新发展。

关键词:信贷创新;实践;障碍;支撑体系构建

一、实践: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有益尝试及成效

近几年来,邵阳市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不断推进农村信贷服务创新实践,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用。

(一)不断推进农村信贷服务精细化,创新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经营管理,不断满足农户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信贷资金的需求。

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得到了全面推开。2009年6月末,邵阳市农信社已对全市83.67万户进行农信社信用等级评定,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29.13亿元。据对辖内1000户样本农户生活贷款(包括就医、消费、子女读书、家庭建房等方面信贷)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进行了典型调查显示,2006年以来,农户小额信贷面逐年扩大,贷款满足率逐年提高(见表1)。

二是加强支农服务窗口建设。如农信社进一步健全客户服务制度,创建了“从后台到前台、从封闭到开放”的信贷服务中心,设立了小额农贷专柜。

三是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大部分信贷产品允许贷款跨年度使用,在还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次还本付息或整借零还方式,有效降低农户财务成本。

四是灵活制定并执行利率风险定价政策。根据不同客户风险程度、担保方式、授信额度等因素确定差别利率。

五是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努力做到快审快放,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绿色服务通道。如农业银行邵阳市分行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特点,适时安排贷款计划,简化贷款手续,加快审批速度,适当扩大对县区支行的授权范围,并执行优惠利率。

(二)全面实施农村信贷商业化经营方式的创新转变,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信贷资金投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工农商一体化水平发展。

据调查,截止2009年6月末,邵阳市银行类金融机构对103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贷款余额为15.3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的22%。农业发展银行从2007年以来,在原有政策性业务的基础上,扩大了农业商业化经营范围,广泛进入涉农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领域,实现了经营方式的转变,信贷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6月末,农发行贷款余额36.72亿元,比2007年初增长18.88亿元,增长105.23% ,重点支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优势,适度集中计划和资金,把支持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对项目建设高起点、资源利用高效率、总体发展高速度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和流动资金需求上给予优先支持。

(三)不断创新农村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和信贷产品,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农村“贷款难”瓶颈。

1、创新信贷产品。为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广大农民及涉农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设计推出新的信贷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邵阳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共推出了26款主要面向“三农”的信贷品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信用贷款”、“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订单贷款、财政补贴资金帐户质押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等,整个农村信贷品种比2006年末增加11种,增长73%。这些新增信贷品种均是在总结和借鉴原有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特点而推出的新品种。如农行邵阳分行在推行农业订单链式贷款过程中,实行龙头企业为基地订单农户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负责收购订单产品,农户在收到货款后偿还银行贷款,较好地解决了农户担保难问题。洞口县、绥宁县金融机构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城步县信用联社推出家庭作坊微小企业联保贷款、家庭作坊微小企业简式贷款、农家乐休闲旅游贷款。

2、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针对农村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围狭窄问题,各银行业机构在创新担保方式、扩展担保范围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在创新抵押方式方面,部分农信社尝试开办了林权抵押、草场(荒坡)等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行等机构可接受大型农机具、农副产品、商铺、牲畜等财产抵押。在创新质押方式方面,对生产加工型涉农企业开办了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对流通型商贸农业龙头企业可开办汇票、本票、债券质押贷款;对知名度高、品牌价值大的企事业可用其依法可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作担保开办权利质押贷款。在创新保证方式方面,一些银行业机构开办了企业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等多种保证贷款。如农业银行隆回支行为克服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从实际出发,早在2006年就创新制发了小企业联保贷款管理办法。根据此办法规定,涉农小企业申请贷款可参照农户联保方式办理,联保人数一般为3至5人,最高贷款额不超过3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

二、掣肘:当前农村信贷服务创新面临诸多障碍

(一)金融体制不健全,抑制了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空间和领域;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束缚了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愿景和动力。

1、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明显。现阶段,在不发达地区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一是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看,农村信用社占主导。1997年深化农金改革以来,邵阳市县以下金融机构共减少4406个,减少76.8%,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减少99.1%,2008年末,邵阳市农村金融网点中农村信用社系统占到99.58%。二是从信贷份额看,农村信用社居多(见图表3)。

由于缺乏竞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不需要进行金融创新也有着较大的业务和盈利空间,不会去冒险开发新产品,从而造成严重的农村金融产品配给。从信贷供给产品看,主要是重短期资金供给,忽视农村中长期资金需求;重小额资金供给,忽视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多元化、高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1000户农户抽样调查显示,邵阳市2006――2008年,除传统的小额农贷满足程度较高外,大额农贷的满足率平均不到20%。

2、信贷产品定价机制不科学。由于受政策的过度溺爱,以及在农村金融市场所处的垄断地位,农村信用社拥有独一无二的单向的贷款定价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取农过甚。据对湖南邵阳市的调查,除存单和国库券质押贷款利率不上浮,小额农贷上浮50%,助学贷款、住房贷款上浮70%外,其它农户贷款一律上浮130%。这种卖方占绝对主动的信贷产品定价机制严重束缚了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原动力。

3、信贷产品创新的准入机制缺失。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创新是为了突破现行政策法规的限制而推出的新的信贷资金交易行为,按现行监管制度,这些创新均须报经监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推出,现实情况是监管部门对新业务的了解程度和监管技术水平明显滞后于国有商业银行,这不可避免形成金融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的外部抑制。

4、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到位。从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创新动力看,虽然农村信用社体制已经进行改革,但从邵阳市的运行情况看,由于产权制度创新的滞后及法人治理结构的缺位,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收益脱节,弱化了信贷创新的激励机制,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的信贷创造力。

(二)农村信用中介及信用信息缺失,成为制约农村信贷创新的梗阻;农村金融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信贷创新的短板。

1、信用信息不对称。国际经验表明,征信、评级、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是推动金融创新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缺征信手段,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用信息不对称。至2008年12月末,邵阳市仅46.1%的农户建立小额农贷信用档案,一半以上的农户没有建立任何信用信息记录,仅有25.7%的农村企业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具有简单的信用记录。同时农村缺担保中介,没有信用担保中介服务,由于金融产品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开发农村信贷新产品面临较大的风险。

2、人才和技术不充分。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但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系统,人员素质比较低下。据调查,邵阳市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业务人员70%以上年龄超过40岁,全日制大本学历以上的不到5%。从业人员接受现代金融知识的培训基本处于空白。

加之,农村信贷创新必然要依托高科技手段,而我国农村金融部门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营效益不理想,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难以构建统一有效的信贷综合管理网络平台。

基本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的缺失,直接导致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难以有较大的突破,创新的潜能也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三)农村信贷创新定位较低,影响了创新效能的发挥;创新实施缺乏制度保障,制约了农村信贷新产品的推广。

1、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目前,农村信贷创新呈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村基层分支机构创新意识较浓,现有的信贷业务创新大多由基层机构发起,一般都是以县市一级为单位进行创新,创新产品跨地区操作性不强。而其省级或总行由于多重管理层次的阻隔,对一线的创新需求反应较为迟钝,整个农村信贷创新运作机制表现为自下而上的逆向推动。这种运作模式下的金融创新成本高,共享性差,且容易出现不同分支机构多头重复开发。它是在金融法规不健全或者是灰色地带进行创新,然后促使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加以引导,再进行正式的制度创新及全面推广。这与国外银行系统自上而下创新推广,且成本低、共享性高、创新辐射范围广的做法截然不同。相反,农村基层行受其管辖行管理,管辖行通过多种手段来调控其基层行的经营创新行为,从而隔离阻碍了基层行与市场之间的有关联系,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产品创新能力。

2、创新层次低,效能不明显。受体制、政策、经济、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与沿海发达或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整体来看,其近年的农村信贷服务创新,基本上仍属于数量扩张型,不仅金融产品创新水平低,且核心价值型产品少。所进行的农村信贷创新大多依赖于其机构网点多、“三农”客户多等历史或硬件条件,且停留在一般性的基本的信贷服务层次,很少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优势为农村客户提供高层次、个性化的品牌服务。加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创新理念的偏差,如不注重信贷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将创新信贷业务视为争取传统贷款业务的辅助手段,从而农村信贷创新业务收益较低,风险较大,严重的甚至倒贴费用。据调查,自2006年以来,邵阳市涉农金融机构在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共发放9.67亿元贷款,不良率高达36.8%,实际收益率几近为零。

三、出路:全方位构建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支撑体系

(一)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信贷创新主体。

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由银监及相关经济管理部门联合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满足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整体合力与竞争机制作用,夯实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内在基础。继续调整完善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

(二)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需要。

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差异化信贷服务产品。一是设计新的信贷产品,尝试推出大额信用贷款。针对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实际情况,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应着手研究开办50万元以上,期限在10年左右的大额长期贷款,以满足农村开发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应创新授信和抵押贷款管理政策,积极开办创业贷款、动产贷款、订单质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贷款业务。推行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交叉联保贷款,以及农业、个体工商业和民营企业主房屋抵押授信贷款和最高额抵押贷款。农行要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对有项目、缺资金的龙头企业,可尝试贷款批发,由资信较高的龙头企业一次贷出,再向项目合作人进行零售。积极探索“公司+金融+农户”的新型组合模式。二是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项目评估、产业信息、代客理财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办各种信贷中间业务;创新银政、银农、银企合作机制,创新营销策略,积极推广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以及保函、信用证等业务。

(三)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农村金融贷款风险定价体系,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结合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定价能力培养,促进金融机构充分用好贷款定价自。要综合考虑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信誉、风险等因素,在合理甄别信贷风险与单位成本的基础上,推广建立以筹资成本点为参照的利率定价指标体系,按照市场化取向确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着力解决农信社因独家经营而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等非理性问题。充分发挥贷款浮动定价功能,采取灵活的定价机制,特别是要将定价机制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促使金融机构合理确定不同行业贷款利率,发挥利率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体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四)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建立三农贷款保险和风险补偿机制,是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提高涉农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经营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探索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与农村金融业务有机结合的途径。二是建立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消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分散农村信贷风险,保障农户存款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三农”信用贷款的财政补贴机制,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多发放涉农贷款和降低贷款利率,可考虑中央、地方、企业、农户共同分担的风险补偿基金,或中央财政将部分对农业的转移支付支持资金统一对口划归农村金融机构捆绑信贷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资金的效益,防止多部门支持、“遍撒胡椒”的做法,或将各类补贴资金直接用于对涉农信贷支持的补贴,多放多补,按年度考核进行补偿。

(五)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创新制度体系,增强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创新供需对接的农村信贷产品,完善的信贷产品研发管理机制,规范信贷产品创新流程管理,完善银行机构内部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管理体系。加大农村金融信贷产品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信贷产品的评估与市场监测,实现信贷创新产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信贷创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农村信贷服务的创新能力。

(课题组组长:宋利亚课题组成员:谭英祝罗宏彭平华)

上一篇:我国农村金融创新与改革的路径依赖 下一篇:小额信贷利率定价市场化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