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中的情境体验教学法探索

时间:2022-08-12 01:26:27

高校“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中的情境体验教学法探索

摘要:根据高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情境体验教学法,探讨了情景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提出了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结合,教育与美的结合等理念,丰富和发展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教学法;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08-54-02

引言

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传承知识,但如果将知识的传承绝对化和简单化,并漠视了人的情感和体验,那么知识的传承过程就是冰冷和僵化的。尽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情感式教育,但在教育功利化的驱使下,形成了崇尚“知识至上”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人为地断裂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对知识缺乏情感的容器,丧失了对知识主动学习、内化与应用的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在反思中前进,当时代的发展不断继承和超越着传统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高校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意蕴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这里的“情境”指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情境的功能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陪等诸多心理因素构成的。用心的学习就是体验学习,它是实现学生生命感悟的过程,也是实现生命审美的过程,是对学习对象的一种情感的赋予和心灵的呼应。“情境体验教学法”和以往的“情境教学法”是有区别的。“情境体验教学法”对情境的理解更为宽泛,它将情境界定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结合;并且,“情境体验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即更加关注学生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的过程。

2、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对图形或图像进行润饰、美化、创作,使图像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命力和价值。笔者始终认为,汁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门课程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生命审美能力,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为情境体验教学法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场所,情境体验教学法也为汁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

3、情景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3.1 教师角色的构建

3.1.1 适应变化,做学生引领者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及操作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要求教师根据当前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要求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唤醒学生的情感的导师。我校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新闻、事业、广告、经贸等),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技巧设置、作业难度等需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也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善于发现变化、适应变化,才能成为―个成功的引领者。

3.1.2 随专业成长,做幸福的体验者

教师应将自我发展和教学成果结合起来。首先他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倾情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成功和体验幸福。对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工具,享受美的过程及美的结果,既是幸福的,也是充满成就感的。

3.2 学生角色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以生命体验来参与教学活动时,学习的主动性便能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把学习看成认识自我、掌控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且有主动学习的需求,学习便能成为一种幸福。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要发掘学生“爱美”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审美”的主体能力,刺激学生“创造美”的主动需求,并且和自身发展及专业能力培养相联系,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3.3 情境的创建

3.3.1 教学情境的设计

首先引入教学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发展的教学情境,构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认知或情感有所“发现”。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有:①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漂亮的作品,并指出它的精彩之处,使学生产生想要实现其效果的强烈渴望。②提问法。提出一个问题,如:“要表现某一效果应该怎样处理?”引发学生思考后,用适当的方式引出新的学习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情境的引入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它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多方位的刺激,这对于教学情境的创建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绝对不是“情境”的全部,在先进硬件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仍然需要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饱满的热情、爱心、耐心和机智,才能成为成功的“情境”设计者。

3.3.2 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

“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从生态学的视角,可以将其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强调对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征;科学情境是理性的,强调理智与逻辑,具有严谨、求实的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营造科学情境,崇尚统一性和整体性,课堂气氛是严肃、严厉甚至是严酷的。当前,人文情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变化性,倡导营造课堂和谐、温暖的氛围。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意性设计的,所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应该重视人文情境的创建,使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协调、相融,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灵性的课堂。

3.4 体验的创建

3.4.1 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主体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则通过构思―联想―创意一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在主体参与 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3.4.2 体验与感悟

当学生从教学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对自身的期望、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增强、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含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含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3.5 教育与美的结合

3.5.1 审美沟通

情境体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学生的感受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感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与感觉、想象、情感、兴趣、态度是紧密联系的。审美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美的观察与体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对象一图像,它的美包括形式美和意境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境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隋与境、意与境的统一,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无限想象。把美学基本原理融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生成师生间对美的共鸣,是达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的审美沟通的一个条件。其二,是生命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亲生体验和沟通。教育美学观认为,“要以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教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或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情境体验教学追求教育美的达成,它是一种教学智慧的美、生命的美,目的在于求得学生精神与教学环境间的沟通、学生与教育世界的心灵沟通。

3.5.2 精神审美与升华

所谓精神审美,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以审美的情绪关注学习内容,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精神的满足,并且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智慧。升华是指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

感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4、结束语

高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倡导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要在传统的启迪下、时代的引领下、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前进。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郑全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5]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6]钟启泉.现代谋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严正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何迪.关于高校计算机赦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22~23.

上一篇:项目驱动教学法在Linux配置与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