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12 01:15:33

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该文从扮好参与者:教师写“下水文”为学生写作激趣保鲜;当好引导者:教师的写作指导为学生写作提供正能量两个方面就新课标下初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作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参与者 引导者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初中生写作应达到的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新课标视角下,语文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笔者认为,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扮好参与者,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好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正能量。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扮好参与者:教师的“下水文”为学生写作激趣保鲜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只有有了写作兴趣,才会把作文当作一种自觉行动,达到“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的境界。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们绞尽脑汁,或创设写作情境,或展出优秀习作,或展开写作比赛等等,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仅关注激发学生一时的写作兴趣,并没有采取有效策略让学生持续保持兴趣。二是往往容易扮演前两个角色,而作为参与者,放下架子亲身参与到写作实践中去就很难。“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的“下水文”,是对自身业务素养的挑战,是自己人格魅力的展现,是扮好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行动。这在为学生写作激趣保鲜的同时,促进了师生互动,实现了共同成长。

首先,教师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创作“下水文”的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现身说法,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其次,这改变了传统“我命题,你作文”的对立式教与学关系,创立了一种师生平等、互动参与的新型关系,有利于师生作文的共同提高。再者,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丑文”拿进课堂讲评,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必然会刺激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写好作文,战胜老师的“欲望”,为学生的写作激趣保鲜。

二.当好引导者:教师的写作指导为学生写作提供正能量

1.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无事可写,无理可说,无情可抒。传统写作教学重写作技巧的指导,轻写作材料积累的引导,所以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强调“学生必须要参与到生活中去”,认为“生活即教育”。实践证明,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一个关注生活的引导者。为了让学生胸中有物、心中有情,笔下有言,教师就要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这样,创作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才不会枯竭,作文的正能量才会持续供给,作品的感情和个性特点才会显现。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作文的正能量。作文写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有了丰富的字词句篇作为基础,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可按不同年级的要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制定适当的阅读计划,规定每月、每周、每日的阅读量,让阅读活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如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精读、略读等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率。当然,学生也可将阅读视点放在手中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名人轶事、凡人琐事等无所不包。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纳,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整理的过程,又是熟悉课文、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归类能力的过程,可谓是“一举两得”。

2.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新课标提出的初中生应掌握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语言、布局谋篇等。

(1)审题要准确。写好作文,审清题意是第一关。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吃准命题的意图。如2012年苏州中考作文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可作这样引导:“心中”表明要写心中最真实的感受;“有支”表明只能写一支歌,准确地说是写一种情绪或一种基调;“歌”可实指歌曲,可指某种情感、志趣、精神,或艺术风格、科学道理、人生理想等。又如2011年苏州中考作文题“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可做如下引导:“熟悉的地方”这一限制语指的是生活中你了解清楚的地方,“也”字暗含着转折与对比,起强调作用,它表示以前或通常被忽视、误解的人、事、物、情等得到新的认识。“风景”二字,既可指自然风景,也可指艺术、人生、社会等精神层面的风景,如好风尚,好精神、好品质等。

(2)立意要深远。“意”是文章的灵魂,好文章不仅要中心明确,而且立意要深,这就要求学生要懂得深化主题。如2007年苏州中考作文题“晨”,笔者用来做写作训练时,引导学生研究“晨”这个字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之计在于青春,要求学生能联想到人生的发展规律,诠释对成长、成功的思考,这样的立意就深了。又如“在实践中成长”这个题,有学生写自己登山的经历谈感悟:在登山的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登上了山顶,领略到美景,引出“只有勇于同困难作斗争,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个主题;同是登山的题材,有的学生不仅感悟到“克服困难,领略美景”,而且深化了立意:“人生之路好比这一次次的登山,只有你不畏惧困难,勇敢地跨过一道道坎,你才能登上胜利之巅。”再如“听听那雨声”这个题,开篇可表达对雨声的喜爱之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可描述不同年龄段对雨声的不同感受,结尾升华主旨:雨声之美就如同生命之美。由自然界的物美感悟到生命的美丽。这样的文章立意就深远了。

(3)选材要典型。许多学生在选材时往往会贪多求全,结果反而流于空泛。教师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应遵从“以小见大”的原则,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影响的事来写,才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在实践中成长”这个题,有的学生在作文中罗列了自己的种种经历,然后谈感悟。这倒不如通过一件事来再现自己的成长经历,比如选取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材料“举手发言”,写自己从胆怯到勇敢地举起手的经历,事件很小,但很真实,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能真正“从一滴水里看到一个世界”,能从普通的生活细节里看出玄机。

(4)语言要形象。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流畅、醇厚的语言功底更有利于情感的流露与思想的表达。要做到语言的形象化,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多种方法:利用修辞,合理想象;营造画面,调动感官;捕捉闪光细节,选好动词。作文训练,语言是基础,而语言的出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用心积累,勤奋练习,精心修改。教师可从仿句开始训练,到形成一个语段,再汇成一篇文章,不断拓展思维和想象空间,使文章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文采飞扬。

当然,写作技巧的指导决不仅指以上的几个方面,要写好作文,还必须兼顾到布局谋篇、情感抒发等多种因素。

3.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初中生主观性强,希望得到老师的青睐。所以在作文批改的环节上,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批改方式,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之中。如每学期定期开展学生作文自主评改活动,让学生互换作文,寻找错别字、病句,分析文章的框架结构、思想表达等。在小组内进行互评,最后与作者进行沟通。学生间的互批可收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有时处于相近水平同学间的评价会比教师更有说服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成效。

除了互相批改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作文,既是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可行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但不外乎两种:一是大改,需要重写或部分重写;一是小改,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琢磨推敲,直至尽善尽美。即使是考试作文也要引导学生写完后花一点时间迅速浏览一下,修改明显的错别字、病句或进行局部的调整。

总之,写作教学过程同样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扮好参与者,以自己的“下水文”激发并保持学生写作的持续兴趣;教师要当好引导者,以自己精心的指导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正能量。只要师生依据新课标理念不断探索与尝试,学生作文能力停滞不前的状况定能改观,写作教学定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陆红,江苏省常熟市浒浦学校教师。

上一篇:古诗词阅读鉴赏策略 下一篇: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