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孩子提高审美能力

时间:2022-08-11 10:36:54

贴近孩子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是指孩子所从事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活动,反映孩子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思想的体验。

小学美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强烈的情感性、鲜明的直观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是最为孩子喜爱、也最易为孩子接受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所以我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健康心理和人文素质。

一、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小学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即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捕捉、发现生活的美感,进行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这是比提高绘画技能更为重要的也更为根本的任务。

美是无处不在的。但许多儿童面对美好的世界却常常感觉不到美,在不能感知美的局限下,当然也就无法表现或再现美。因此,小学美术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和体验美。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去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当然,美是有层次的,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要求孩子多观察生活,多表现周围的事物,只有表现儿童自己感觉最深、最喜欢的事物,才能表达孩子们的心声,引发孩子们共鸣,创造出优秀的儿童作品来。比如,让孩子感受城市的巨变,我们可以组织孩子参观住宅小区、城市建设。那幢幢拔地而起、造型别致的居民住宅楼,无不把孩子的视线牵住了。同时,通过画、剪、喷等多种手段,孩子们设计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住宅小区。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既欣赏到了城市美景,又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就是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孩子从观察构思 (或揣摹)作画。这个过程就要求他们要自始至终地参与活动。在小学美术课中,我发现大多数儿童,尤其是聪明活泼的儿童,作画兴趣很高,而且表现大胆,毫无拘束。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挥毫泼彩,全身心地投入,可时间久了,他们将会以开头的充满兴趣到半途而废,最后有始无终。所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要时时处处注意用语言引导、鼓励他们,激发兴趣,哪怕只是画上几笔刚刚萌发出来的想象力,都要及时表扬。让他们知道,做事半途而废,则将一事无成,使他们逐渐向有始有终升级,从而过渡到做其他各类事都能如此。

同时,要特别珍惜、引导孩子们在作画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当学生作画时,应当允许他们画自己喜欢的,不要轻易批评否定。有些孩子们在作画的时候常常会自我营造创作氛围并进入忘我的境界,有时口中喃喃自语,有时甚至会唱起来,笑起来,这正是他们画到得意之时。作为美术教师,此时最好不要去破坏这种氛围,不要去打断他们,而是要与他们分享童趣,并从中抓住指导的好时机,引导他们完成画作。

三、通过美术评价,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欣赏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感为主的,而评价是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表现为审美情感向审美创造水平的质的飞跃。因此,评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美术评价,既是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如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我们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意见,整个评价过程就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培养谦逊公正的品质的过程。在评价时,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创造性的有和无、发挥得好与差为尺度,使学与创、图与构、意与形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教育对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的特征与个性,贴近儿童来实施教学,才能诱发出儿童的创作才能,把小学美术课堂办成既教学绘画技巧,更重视审美与美育,追求全面健康发展的阵地。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打开低年级学生写话的一扇窗 下一篇: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