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话教学要把握“三个点”

时间:2022-08-11 07:40:34

小学童话教学要把握“三个点”

摘要:童话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把握好三个点:备课时要把握童话的类别,感知时把握童话的“形象”,拓展时把握童话的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I058?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65-02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促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因为童话富有童趣,学生喜欢阅读;童话阅读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童话教学必须从童话特点出发,遵循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备课时把握童话的类别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样式,有其独特的质感。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适宜儿童想象的言语形式,步步展开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蕴藏深处的情理智慧等等……构成了童话这种文体的特质。它以儿童所理解的人和物为描写对象,运用丰富的想象或幻想,采用拟人、夸张、反复等艺术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往往通过丰富优美的幻想,曲折离奇的情节和高度的拟人化,使得童话中的世界光怪陆离,色彩缤纷,引人入胜。因此,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来看,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按童话的角色区分,有超人体(描写一些超自然的人或物),如:《地球爷爷的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拟人体(描写一些人格化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如:《小蝌蚪找妈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常人体(只描写一些普通人的活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等等。按童话的内容和形式来区分,无论是文学童活还是科学童话,又有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等多种表现形式。但不管何种形式,都对启迪儿童心智、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感知时把握童话的“形象”

主题和形象鲜明,是童话的一大特点。童话的形象在一切文艺作品中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不管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具体的物质还是抽象的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思想、有语言、有行为、有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童话中的种种形象,实际上并不是写物,而是写人,写人间、写生活。本来没有生命的形象出现在童话中,就会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存在。

1.抓“形象”评论,理解作品的主题。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童话的主体,抓住了“形象”,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围绕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一课时,可启发学生思考:有人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有人从卖火柴小女孩身上看到了小女孩对奶奶的思念,你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看到了什么呢?把你的感受和想法说给大家听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评论“形象”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课文主题。

2.抓情节梳理,让“形象”鲜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是一篇情节简单的童话故事。有位特级教师依据这篇课文的特质引领学生在简约、扎实、灵动的阅读对话中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他带领学生沿着“鸟儿”的踪迹展开教学:用“鸟儿是怎么寻找的呢?她都跟谁打听消息了?”这个问题引领生本对话,梳理故事情节,从而明察语境转移与思路发展的脉络,以此来把握故事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接着聚焦“鸟的三次问话”,感受每次询问的不同语气,从而体悟鸟儿心境的急骤变化,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体鲜活起来;最后通过分角色演读,把头脑中建立起来的鲜明表象借助表情、形体和语词表达出来,实现言语理解和运用“质”的飞跃。

三、拓展时把握童话的智慧

童话的夸张其实是一种智慧,它往往富于逻辑性。从内容方面来看,故事的情节,人物的际遇、行动,以及他们的性格质量,全都夸张到极点。好的与坏的,勇敢的与怯懦的,公正的与自私的,聪明的与愚笨的,美丽的与丑陋的,善良的与邪恶的,这些相对立的质量,由于强烈的夸张对比而越加突出。

1、在语言训练中拓展,发展学生思维。任何童话故事都具有夸张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这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特殊功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相依存,互为作用的。然而,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依赖于语言训练,也就是说,必须寓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于语言训练之中。其操作程序为:先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重点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表象后发展形象思维。然后,通过分析表象之间的逻辑联系,抽象概括出童话所揭示的道理。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时,可抓住狐狸行骗的三个发展过程,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做出图示(图略)。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狐狸、乌鸦形象变化的过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狐狸和乌鸦?(抓想象.发展形象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描写狐狸、乌鸦神态变化的词语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抓联系,发展逻辑思维)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你从狐狸和乌鸦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抓概括,训练抽象思维)

2.在比较中拓展,培育学生智慧。童话创作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形象以影射现实中的人事关系,教材中《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在童话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获得一种观照生活的理性智慧。比如,特级教师周益民在《去年的树》拓展环节中点拨道:这个小小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你们相信世界上真有这样的“鸟”和“树”吗?我给大家读几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想这其中的鸟儿和树又指的什幺?接着,他深沉地朗读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给儿子的话和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话,说:可能大家听上去似懂非懂吧?没关系,有些东西是必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体会的!以后的日子里,请大家试着想想,“我的身边有鸟儿和树吗?”

只要我们把每一篇童话都当作引导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钥匙,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依据,课堂也就会变得多彩、有趣、扎实、有效。

上一篇: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