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名片视野下的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整合

时间:2022-08-11 07:18:24

基于城市名片视野下的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整合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传承工业历史文化展现城市文明、城市地域性特征是本土化语言的延续、精神文明建设与科研教育的基地、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这五点进行论证,总结出工业遗产改造应在遵循原有文脉、地域特色的原则基础上,在城市文化名片的角度出发,使工业遗产与周边区域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统一与文化共生。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城市名片

中图分类号:TU113.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57-02

1、引言

工业遗产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所在城市的文化景观对工业遗产具有深刻影响。传统文化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景观,人们通过对城市所具有的特色来了解这个城市,体验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从诞生开始无论经过任何的历史时期,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城市风景。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是这个城市所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工业遗产是城市景观中的一部分,是与城市中的文化景观同步发展而产生的,是城市地域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城市的风俗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历史发展过程。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一种标识,是经济的增长点,是任何时代创作与革新的出发点。文化景观是城市中工业遗产与现代化城市的集中体现。全球化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使得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的消失,人们传统地域空间正在逐步的相互融合。统一的机械化大生产扼杀了城市中的特有空间文化。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背景下,工业遗产是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的,是城市之间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是这个城市发展的时代脉络,是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文明发展的载体。

与任何系统一样,景观系统也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它的产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并且无时无刻不与外界环境发生广泛的联系。基于这样的观点,从城市名片的视野出发对于工业遗产文化进行整合改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城市整体形像塑造

我国目前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以“个体”为单位,这种单一性、零散的开发模式如同一片散沙,不具有规模效应。不易商业开发和后期运作。因而我们要对城市中的工业遗产进行整合,注重区域内的整体性和一体化。工业遗产地的规划特征,决定了遗产地内部各个建筑、各个部件的零散性,必须对他们化零为整,才能集中体现出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经济优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发展的内部推动力,城市是人类文化聚集的载体。当一座城市的经济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去历史之于今天、过去之于现在才显得意味深长而颇有意义。而这一切却是今天之于将来的延续。追溯一座城市自身的文化原点,即历史文脉景观,对于提纯、凝练这座城市的人文意蕴、提升城市的自信与公信度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我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精神的厚重感的认识,主要基于对其固有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站在与外界历史于文化平等的基点上,才有可能得到一种可持续的人文精神与永不磨灭的灵魂支柱,才有可能与外界平等对话。

3、传承工业历史文化展现城市文明

工业遗产大多相对完善地保留了某个特定时期的工业文明和地域特色,废旧斑驳的肌理折射出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的经济水平、文化特征、科学技术等多重社会结构。也反映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社会文化内容和独特文化情感的价值体现。对它的保护并非顽固守旧,而是对人类进程中的某个片段的充分肯定,是对一个时代的精神认同。因而,工业遗产担负着教化民众的重要社会职能。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其首要目的就是使遗产不会遭受损坏并且延长其“寿命”,能够持续发挥功能。政府若是希望使城市特色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就需对工业遗产地进行长期有效的开发、保养、维护和管理,将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工业遗产更充分和完美的展示出来。工业化已经成为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而美化和重塑城市中的工业环境成为城市特色文化展示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同时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如果一个工业遗产地改造的成功,它将会成为一座城市的代言和象征,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工业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工业遗产景观是彰显一座城市独有的历史底蕴、文化修养、风俗人情的开放性空间,是反应当地人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窗口,是表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和本土化特征的舞台。

4、城市地域性特征是本土化语言的延续

历史文化构成传统城市的地域特征,它构成了现代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社会自身又是不断发展的,在新技术、新观念、新环境、新经济形势下,现代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更加具有现代社会特征。面对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消费、更加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深度的干扰,效率与技术成为现代人文生态系统发展的内涵与核心。因此,传统的地域文化景观塑造是某一特定城市本土化建筑语汇的表征,城市本土化景观语言是特定的传统文化景观的研究对象,其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5、精神文明建设与科研教育的基地

从城市的布局来看,大中型城市是工业企业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有超过80%的工业布局在于城市,上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缺乏对城市用地规划的合理规划布局,现如今有不少工矿企业位于居民区、水源区、文化商业区、风景名胜区等处。所以,我们对待工业遗产已经不能仅仅是对老厂房的重复再利用,更要统筹考虑周边城市区域的环境、功能、交通、文化等等各个要素。我们的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必须准确把握尺度、运用适当的办法与合理的途径。注重城市大环境的整体性,注重遗产地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与融合。工业遗产景观在进行改造后,能够为市民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工业文明、宣传教育建设的重要场所。通过展示、宣传、公益、娱乐等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使市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陶冶市民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可形成特有的大众文化,使工业遗产景观开发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6、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

全球化的过程就是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打破了国家、民族的地域界限,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将社会关系中的时空差距压缩使信息更加快速的交流、传播、互动和融合。景观设计作为文化、经济的载体,不可避免的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从积极一面看,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各国各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得到共享,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从消极一面看,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传统地域空间与人的分割,地域性和本土化特征日益消解。然而,在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地域文化也会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外来文化特征,尤其是符合审美规律的文化特征并使其融入到自身民族文化当中,因而地域文化并非一尘不变,而是不断发展、不断生长、不断更新自我的。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应该排挤外来文化,同时又要兼顾自身文化特色,使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7、结束语

工业遗产是人类进程中充分肯定的阶段性历程,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认同,从侧面反映人类进步的历程,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基于城市名片视野的角度出发探讨工业遗产的改造性问题,是在从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主题。通过对城市整体形象塑造、传承工业历史文化展现城市文明、城市地域性特征是本土化语言的延续、精神文明建设与科研教育的基地、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这5点的论证总结出工业遗产改造应当遵循原有文脉、地域特色,使工业遗产与周边区域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统一与文化共生。

上一篇:探寻汉口租界建筑与建筑风格 下一篇: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12月8日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