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抑制: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

时间:2022-08-11 06:51:28

摘 要 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考察Ti~-]表表达方式下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以及相应机制。实验一中,采用2(组别)×2(词表)混合实验设计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较为模糊,部分数据显示可能是额外的被试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二中,采用2(性别)×2(词表)×2(条件)×2(科系)混合实验设计,严格控制了被试个体差异等因素,获得了较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且支持提取抑制理论。

关键词 定向遗忘,提取抑制,听觉通道,语音刺激。

分类号B842.3

1 前 言

定向遗忘是一种典型的有意遗忘,由于它的范式较成熟。当前许多研究者B-31对有意遗忘和定向-遗忘不作严格区分。所谓定向遗忘就是指在意识参与下对要求记住的材料进行有意的遗忘,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主要表现为定向遗忘效应,即要求遗忘学习项目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的项目。定向遗忘范式最先是由Bjork等提出的,主要有单字法和词表法两种范式。单字法是向被试呈现单字,之后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遗忘的指导语(如R-cun,e或F-cue);而词表法则是向被试呈现两个词表,要求被试学习两个词表,学习完词表1立即呈现遗忘线索,同时呈现记住词表2的指导语,然后继续学习词表2,最后进行检测。为了获得较精确的结果,在词表法范式中除设置实验条件外还会设置一个对照记忆条件,也就是要求被试记住两个词表,指导语呈现方式类同实验条件的呈现过程,即呈现在两个词表的中间。研究发现对照条件的记忆组对两词表的遗忘无显著差异,而实验条件的对照组被试对词表1的记忆明显低于对词表2的记忆。即获得了定向遗忘效应。

目前定向遗忘研究的焦点在其理论解释,主要有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编码理论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进行了复述,但没有对遗忘项复述导致的。而提取理论则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遗忘项在提取时被抑制导致的,即遗忘项目在提取时受到抑制造成在回忆测验中更难提取所致。两种理论都得到了支持,前者如Sa,hakyan和Delaney以及SahakvaJl和Kelley等的研究;后者如Basden等以及Zacks、Radvan-sky和Hashe等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和理论都是基于视觉定向遗忘的,对听觉定向遗忘知之甚少。同时,国内外目前关于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的定向遗忘实验报告所用因变量指标多为正确率,较少用反应时指标,再加上编码理论又涉及语音编码,如编码理论基于选择性复述的语音编码,提取抑制理论也涉及少量的对遗忘项激活抑制的语音编码。但却少有研究从以语音编码为主的听觉通道来探讨定向遗忘。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反应时和正确率两项因变量评估指标来进行听觉定向遗忘的研究。

2 实验一

采用语音材料以再认形式考察被试听觉定向遗忘效应,检测听觉通道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可能的解释。基于先前的研究时,本研究假设如果存在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应该不支持编码理论,因为本实验中所用的是词表呈现范式。

2.1 方法

2.1.1 被试

采用广告招募安徽某高校本科生45名,男生22名,女生23名。年龄18-24岁。被试听力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1.2 实验设计

采用2(组别)×2(词表)的混合实验设计。组别为组间因素,分为记忆组和遗忘组;词表为组内因素,分为词表1和词表2。两种条件下前半词表内容相同,后半词表的内容也相同,但词表内是随机呈现。

2.1.3 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材料为词语录音的音频材料。词语选自王还等主编的《现代汉语词频词典》,词频范围在0.00044-0.00084之间。共89个,26个声母均有分布。将其制成89个时长2s的8000HZ,8位立体声,格式为1.5KB/S波形的WAV音频用于练习(9个)和正式测试(词表1、词表2各20个,再认另40个)。材料呈现顺序均随机化。整个实验过程使用Java编程后,在惠普hp520手提电脑上进行。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

2.1.4 实验程序

被试被随机分成记忆组和遗忘组,记忆组23人,遗忘组22人。在6个记忆项目的练习之后(6个再认项目中包括3个旧词和3个新词)。进行正式实验,包含学习和再认两个环节。 (1)练习开始前呈现指导语:下面是一个记忆实验,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中,耳机中将会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有些词语是要求记住的,有些词语是不要求记住的;测验阶段,耳机中也会呈现一系列词语,要求对它们进行判断。如果您认为刚才听过这个词,请按数字键盘上“1”键,如果您认为刚才没有听过这个词。请按数字键盘上“2”键。拿不准的时候也可以猜测,如果明白上述要求请按“确定”进行练习。 (2)练习实验结束,进行正式实验,呈现指导语:这是一个记忆实验,下面耳机中将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请仔细听下面的词语录音。然后呈现音频材料,共有20个项目,每个2秒钟。完毕后呈现中间指导语。记忆组指导语为:刚才您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记住它们,并且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遗忘组指导语为:刚才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忘记它们,只要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就可以了。接着随机呈现后半词表的20个项目。 (3)学习阶段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再认测验。指导语要求被试对再认阶段耳机中呈现的词语进行判断。如果认为是旧词按数字键盘上“1”键进行反应;如果认为是新词,按数字键盘上的“2”键进行反应。共80个项目,40个学过的词语,另加入40个干扰词。

2.2 结果与讨论

不同条件下被试再认成绩见表1。

两种条件下词表1的总反应时要明显高于词表2的总反应时。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词表主效应显著,F(1,86)=9.401,p0.05;组别与词表交互效应不显著。即两种词表总反应时差异并非由组别导致的。遗忘组和记忆组词表1反应时与词表2的比较显示不存在差异。进一步对正确率,即击中项目数进行分析,发现组别的正确率差异显著。F(1,86)=6.348,p0.05;两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1,86)=0.289,p>0.05。表明记忆组击中项目数明显多于遗忘组。同时记忆组和遗忘组前后词表的配对样本£检验发现,记忆组词表l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t(22)4.050,p0.05。遗忘组的检验发现。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t(21)=5.537,p

也不显著,t(21)=-0.326,p>0.05。于是结合这些可初步确定,听觉通道也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即遗忘组词表1的反应时间明显慢于该条件下词表2(尽管记忆组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性不及遗忘组),且根据相应正确率的分析可初步排除编码理论的解释,因为编码理论认为选择性复述的项目进行了更为精致的编码。而加工水平的研究则表明编码和加工水平越高。所需时间越多,应导致反应时增大,外加听觉通道以语音编码和系列加工为主,于是这应导致选择性复述项目的反应时增大。然而与此推断相反,并不存在不同实验条件的反应时差异,故初步排除编码解释,但不能排除提取抑制理论的解释。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可能是由记忆组和遗忘组相应的前后词表的差异不同导致的,也可能是由被试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因为先前的总体分析发现两组的总反应时存在差异。

实验一的结果初步证明了假设,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这种效应较为模糊,因为这种定向遗忘效应并没有与额外变量――个体差异效应严格分离开来。对提取抑制理论的证明也是初步的,因为遗忘组和记忆组相应的词表1和词表2都存在差异,只是差异显著程度不同,遗忘组的差异更明显。但综合分析,可用不同组别未得到控制的个体差异来解释这两个结果,于是需要进一步控制个体差异。考察听觉通道更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和理论解释。基于此,研究者在实验二中将组别(任务类型)从被试问实验处理改成了被试内模式,同时还有效地控制了性别和科系等额外变量。

3 实验二

基于实验一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听觉通道定向遗忘效应的内在机制,检测先前无法排除的提取抑制是否能够解释听觉定向遗忘。在保持原有程序和材料基础上,控制了个体差异。

3.1方法

3.1.1 被试

安徽某高校广告招聘的本科生26名,其中两名中途退出了实验,获得24份有效数据,男女和文理皆各半,年龄为(21.29±1.04)岁。

3.1.2实验设计

采用2(性别)×2(词表)×2(条件)×2(科系)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性别和科系为被试间变量,词表和条件(记忆或遗忘)皆为重复测量变量,其中词表内词语为随机呈现,被试的测试顺序和实验条件的重复测量效应在被试间平衡。

3.2结果与讨论

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再认成绩见表2。

将条件和词表作为被试内因素,性别和科系作为被试问因素进行混合实验设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记忆组和遗忘组)差异极显著,F(2,19)=48.934,p

由分析可知,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差异MD=-90.97,p

综合而言,遗忘条件下记忆词表与遗忘词表的配对检验及记忆控制条件记忆词表1和遗忘条件下遗忘词表1的配对检验都表明存在听觉定向遗忘效应。记忆和遗忘两条件下词表1总反应时显著慢于词表2,表明可能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也可能是由于记忆条件下词表l反应时极小导致的。进一步发现记忆条件词表1反应时显著低于遗忘条件下词表l反应时,但两词表2的差异不显著,即实验条件词表l反应时低于对照条件词表1,说明有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而这两条件击中项目数差异不显著,说明定向遗忘并非编码不同导致的。两条件下分别进行的词表1和词表2正确项目数的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显著,p

4 总讨论

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探讨了听觉通道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听觉定向遗忘的解释机制,是支持编码理论还是提取抑制理论。实验一中,控制了中间指导语呈现的时间,记录了被试反应的击中项目数和虚报项目数等不同指标,有效地排除了时间一准确率权衡等因素,初步证明了听觉通道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这种结果较为模糊,不够充分;同时也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听觉定向遗忘机制。而实验二则将对先前可能解释听觉定向遗忘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控制,将测验条件由组间设计调整为组内设计。并进一步记录了两条件下各词表更细致的反应指标,如词表1击中数、击中反应时、词表2击中反应时等。加之对性别和科系等被试个体差异的控制,清晰获得了听觉定向遗忘效应及支持提取抑制的依据,证明了实验假设。

长期以来研究者就认为定向遗忘是由于人们在阅读完指导语之后,对要求遗忘的先前呈现项目停止了复述,将更多的注意资源用于进行后续记忆项目的复述导致的,即是说编码理论主要观点认为复述与否导致了编码不同,致使进行复述的记忆项目编码更精细。尽管如此,复述作为一种语音编码的过程或步骤,很少有研究就其本身对定向遗忘的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者就此借助语音刺激就高度依赖语音编码的听觉通道进行了定向遗忘探讨。发现不同条件下项目的编码并无不同,用语音编码的材料证明了定向遗忘的提取抑制假说。

最近Lee从项目水平和词表水平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词表长度会影响定向遗忘机制,以项目方式呈现的词汇更多支持定向遗忘的编码理论解释,而以列表呈现的列表项目较多时就更多支持提取抑制理论。这说明定向遗忘作为一种人类较高级的认知,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认知资源以及任务负荷来“自我”调整。当任务较小。即以项目呈现时,为减少错误记忆会以编码来改变储存和提取。当项目数量增多成为词表时。则进行了提取抑制,由先前严格的“质”的控制转换成“量”的控制。同时本研究中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可能也存在这个原因――使用词表形式呈现,且项目数较多。另外,研究者认为不同条件下词表1和词表2的显著差异是练习效应导致的,即表明存在练习效应,但听觉遗忘效应并非练习效应导致的。因为记忆和遗忘四词表的比较均是遗忘词表1反应时显著最大。且记忆条件和遗忘条件下词表1的差异显著,而词表2不显著。今后需在进一步控制练习效应的基础上对听觉定向效应的提取抑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5 结论

听觉通道存在着定向遗忘,并且支持提取抑制理论。

上一篇: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 下一篇:返回抑制对空间Stroop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