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时间:2022-08-11 06:21:32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摘要】备课是对教师来讲是老生常谈的一个主题。传统的“五步备课法”对大多数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十分熟悉,长期习惯了固定的备课和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教师备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要重点讨论和研究的课题。备课指导观念的转变、流程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等等都是要讨论和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与同仁们共享。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备课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under the New Criteria, “preparing lessons,” The openness and flexibility

Zheng Guangwen

【Abstract】Teachers in lesson preparation is a theme in terms of business as usual. The traditional “five-step lesson planning Law” for most teachers, especially teachers, are very familiar with the old, long accustomed to a fixed lesson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Following the launch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er preparation as a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should focu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sues. Preparing lessons to guide the concept of change, process changes, changes in evaluation methods, etc. are to be the core issue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I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share with colleague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prepare lessons1传统备课模式的优劣点分析

1.1优点:目标明确,教程清晰,问题主导,节奏紧凑。

1.2缺点: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划一轻个性。

2新课程标准下备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探究

2.1目标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导引下,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备课应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体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同时需要考虑另外两个目标,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盼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问题,对定理的掌握应用,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的理解。二是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2.2过程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自己收集制作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如做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尝试研究它的性质。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东平”,使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体会和不足,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有极大帮助的。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薪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进发,这一切需要备课不断调整,不断生成。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2.3全程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很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在备课中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

3探索集体备课的新模式

集体备课作为中学教研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教师个人以及教学研究组的备课水平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一方商可提高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水平;另一方面可更好发挥教研组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一学校,同一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有共同的教学基础、学生认知与感悟,在此基础上能更好的分析学情、教情,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措施,同时通过公开课、观摩课可以更直接的发现和提出备课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更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意见。对促进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新视角 下一篇:让我牵着你的手,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