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对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研究

时间:2022-08-11 06:08:19

SPECT对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SPECT显像对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骨骼疾病患者进行全身放射性核素SPECT分子显像,并将骨SPECT显像与X片病灶同部位病灶进行阳性对比观察。结果SPECT分子影像表现为全身多发性显像剂异常浓聚及部分稀疏缺损区,转移病灶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并分布无规律可言为其特征;少数为单发病灶或超级SPECT显像;本组单发病灶1例(占0.5%),多发病灶199例(占99.5)。结论骨显像一次检查,可以了解全身骨骼有无转移性病变,骨SPECT显像比X 片更加敏感,本组阳性率达90%,统计骨转移瘤病灶阳性显示率是X线片检查的9倍,比X线检查早发现骨转移病变3~6个月以上。

关键词:SPECT显像;骨转移瘤;99m Tc-MDP;应用价值

临床上检查骨转移瘤的方法不多,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解剖影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新兴的分子影像检查已成为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检查的主要手段;机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是疾病发生的最早期信息,因此,骨SPECT显像检查可提示组织器官早期的病理变化,对早期发现骨组织转移瘤有重要价值。本组对200例确诊的各类型肿瘤进行的骨骼分子显像,并经与X线、CT对比,及与正常组骨SPECT显像(10例)进行了对照观察;并对SPECT影像在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0例(男60例,女140例),年龄14~84岁,平均55.8岁。自起病至骨显像检查时间1~24个月,平均6.2个月;所有病例经临床手术、活组织穿刺活检、病理、X线及CT明确诊断。

1.2方法用美国GE-millenniumMPR---SPECT仪,配低能高分辨通用准直器。99mTc由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及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亚锡亚甲基二磷酸盐(MDP)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经静脉注射99m Tc-MDP 15~25mci(555~925MBq)后2~3h进行全身骨SPECT显像。图像采集条件:矩阵为256×1024,能峰140KeV,窗宽20%,放大倍数1.0~1.33,扫描速度为7~10cm/min。检查前诉患者排空小便。视病灶的具体情况进行局部多、多角度静态显像、血流灌注及断层显像。并与常规10例正常骨SPECT显像进行了对照分析。

1.3统计学处理将骨SPECT显像与X 片计算受累例数及病灶数目,结果进行四格表χ2 检验(P < 0. 01)。

2结果

本组200例确诊骨转移瘤,其中乳腺癌95例(男性乳腺癌转移1例),肺癌38例,结肠癌15例,前列腺癌16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卵巢癌2例,鼻咽癌10例,胰腺癌1例,膀胱癌5例,胃癌3例,食道癌2例,肝癌2例,宫颈癌5例,骨肉瘤骨转移1例,输尿管癌1例,甲状腺癌转移1例。最少病灶1处,最多病灶25处,平均12.5处。病灶总计1205处,病灶分布于脊椎58例,肋骨56例,骨盆骨60例,四肢骨43例,颅骨15例,多部位55例,放射性浓聚(热区)189例,单独表现放射性稀疏(冷区)6例,冷、热区并发的5例。骨SPECT显像阴性,而X片阳性20例(占10%),骨SPECT显像阳性180例(占90%)(见表1)。SPECT分子影像表现为全身多发性显像剂异常浓聚及部分稀疏缺损区,转移病灶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并分布无规律可言为其特征;少数为单发病灶或超级SPECT显像;本组单发病灶1例(占0.5%),多发病灶199例(占99.5)。

2.1 平面全身显像本组200例骨转移瘤, SPECT显像阳性,而X片阴性,提示骨转移112例占56%;骨分子显像阴性而X片提示转移灶病例才20例占10%。骨骼分子影像表现均为骨骼局部核素局限性异常浓聚185例1175个病灶,占92.5%,病灶显示放射性稀疏15例30个病灶,占7.5%。外院CT怀疑腰椎结核,经骨SPECT显像确诊为骨转移瘤2例;3例患者发现肺部包块后进行术前SPECT全身骨骼显像:2例骨骼见多处转移病灶,确诊为该包块为恶性,而放弃手术治疗。转移瘤组(200例)并与正常对照组(1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正常组均表现全身骨骼示踪剂分布均匀、对称,无局限性异常浓聚改变。

2.2 动态血流灌注显像局部病灶血流灌注显像5例,其中时间-血流灌注曲线上升型,放射性记数明显增高,提示局部骨细胞代谢活跃,血供丰富4例,均为骨恶性肿瘤(转移瘤),1例左肘部单发病灶,局部血供丰富,经穿刺活检证实为腺癌转移;血流灌注减少1例,时间-血流灌注曲线水平型,放射性记数明显偏低,提示局部骨细胞液化坏死,局部血供减少,为溶骨性转移。

2.3 断层显像局部病灶断SPECT层显像6例。其中临床诊断胸椎结核1例,椎体显像剂异常浓聚,腰椎骨(L3)转移瘤1例,显示L3椎体显像剂散在不规则浓聚及稀疏区,间接提示该骨代谢活跃,同时并有代谢减低区,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这3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MRI检查,考虑骨转移瘤,经SPECT断层显像显示及合并3D观察,排除腰椎(L3~5)骨转移瘤1例。

2.4病灶局部多、多角度静态显像明确病灶的具置87例(占43.5%),转移的“鼠面征”5例,肝癌骨转移的“炸面圈”征1例;病灶局部多、多角度静态SPECT显像观察,骨骼显像明显放射性浓聚(5例)。

2.5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本组200例,其中2例手术按照ECT影像确定的范围成功切除;5例肱骨及股骨按照确定的范围进行局部穿刺活检,确诊骨转移瘤的来源,达到有目的的寻找原发病灶;13例髂骨及骶骨进行局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体外定位,82例长骨转移灶中,均做了X-CR检查,SPECT显像显示转移灶病变范围往往较X线或CT显示的范围大得多,因此,分子显像显示的是骨骼病变浸润的实际范围。

2.6间接确定包块性质3例患者X线、CT检查均发现肺部包块后进行术前SPECT全身骨显像:2例全身骨骼多处转移病灶,确诊为该包块为恶性,而放弃手术治疗,节约了手术治疗的费用;间接判断了包块的性质,可以作为包括性质的辅助诊断。

2.7疗效观察本组12例(占6%)恶性肿瘤患者,经全身骨SPECT显像发现全身多发骨转移,经过临床化疗及放射治疗后显像对比观察,原骨转移病灶明显缩小,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3 结论

骨转移瘤在癌症患者当中,相当常见,特别是在骨转移瘤早期,骨质破坏没有达到一定程度,X-CR、CT及MRI检查是很难发现的[1]。随着医学的发展,放射性核素骨SPECT显像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2-3]。骨SPECT显像的敏感性较高,往往在骨骼疾病的早期就有异常表现 ,检查本组统计达90%,能比X线检查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其次能准确显示原发病变的实际范围;可以术前或术后观察早期有无骨转移,间接确定包块的性质,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再次可以通过脊柱的后斜位局部显像提高诊断的精确性[4]。我们认为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完全可以作为骨转移瘤的常规检查方法;它对探查和发现骨骼早期转移瘤、包块性质的辅助诊断、指导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判断疾病预后,对诊断骨转移瘤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了解全身骨骼有无转移性病变,比X 线片更加敏感,检查阳性率高(本组阳性率90%),转移瘤病灶显示率是X线片检查的9倍[5];因此,SPECT骨显像可比X线检查早发现骨转移病灶3~6个月以上,检查安全、简便、无创伤、无痛苦。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做急诊检查。

参考文献:

[1] 杨小荣.恶性肿瘤亚临床骨转移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20.

[2] 张永学.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3.

[3] 张永学.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8.

[4] 李思进.实用核医学显像图谱[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96.

[5] 王国惠.SPECT与X线联合诊断鼻咽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9(6):471.

上一篇:扁桃体剥离术后出血15例原因分析 下一篇: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