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头兵”迎来严峻挑战

时间:2022-08-11 04:01:20

大力推进产业和人口的“双转移”,珠三角地区通过实行“腾笼换鸟”,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制造环节转向广东的东、西、北部地区,吸引东、西、北部地区技能型农村人口转移到珠三角就业。

自1985年至今,广东经济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总量已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处于排头兵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当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对广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双转移”是2008年广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双转移”,这个自2007年底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以来的首个重要成果,也正被打造成广东发展转型的新引擎。从“产业转移”到“双转移”,广东开始了一次战略上重大跃升,开启了一道破解系列科学发展难题、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的大门。“双转移”不但促进了广东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也让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始摸索一条经济发达地区转型升级的道路。

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创造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奇迹,但是伴随我国区域竞争格局的形成,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已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人均指标明显滞后。近10年来,广东人均GDP年均增速在沿海省市中排在最后一位,只相当于浙江的88.9%。广东每新增一个劳动力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江苏的88万元和山东的22万元。在教育方面,广东常住人口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2位。 再如,环境资源压力有增无减。广东常住人口已经逼近1亿大关,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环境污染也在不断累积。在赢得了“世界工厂”称谓的同时,珠三角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在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珠三角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再按原来的靠大量投入资源、大幅消耗环境、大量使用劳动力而经济效率又较低的“三高一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特别是这几年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已经给珠三角过分倚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敲响了警钟。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深圳率先提出四个“难以为继”,若延续以往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开发模式,20年后,深圳将无地可用。深圳遭遇了“成长的烦恼”。而这也是广州、佛山、东莞等整个珠三角面临的共同压力。珠三角产业的转移、升级迫在眉睫。而另一方面,东西“两翼”展翅难,粤东、粤西及粤北山区面临工业化进程缓慢和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的困境。昔日的先发、前沿之地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

“双刃剑”负面效应正在显现

曾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广东,创造了举世惊叹的“发展奇迹”,而如今发展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传统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缺陷性在不断暴露:

一是“鸟巢经济”效应逐步显现。从“筑巢(工厂)引凤(外企)”到“引凤筑巢”是珠三角发展外源型经济的基本模式。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生活成本乃至政策税收成本上升,广东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开始疲软,占据决定性地位的外源性经济,发展空间正在变小。在2006年广东生产总值中,投资和出口贡献的增长率分别比1978年上升8个以上百分点,而消费贡献的增长率却减少了17.8个百分点。这凸显广东经济脆弱的一面:如果出口受阻,投资就会很快收缩,经济难免出现从过热到变冷的强烈振荡;而一旦遭遇国际经济大的变故或风波,也不能排除“鸟去巢空”的危险。

二是自主创新乏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被“强制”扮演了低端角色。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广东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广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广东的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为人贴牌、“帮人打工”的阶段,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很小,抵御风险能力弱,这使得广东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中低端。

三是“人口红利”效应递减,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缓慢。从20世纪80年代百万民工下珠江,到今天拥有2000多万外省民工,广东获得了支撑高速发展的巨大“人口红利”。然而,新一代民工对现代工业流水线作业的艰苦岗位和长时间工作的耐受性大大降低,加上工资长期以来变化不大,珠三角招工难已是企业普遍头疼的问题。被国外投诉的“中国制造”问题产品有相当部分出在广东,反映出珠三角农民工在就业培训、职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是经济全球化中应对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大。广东经济外贸依存度高达160%,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金融市场振荡风险也加大的背景下,缺乏系统应对准备。

“双转移”战略横空出世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不能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方法来破解发展难题,是决定科学发展棋局走向的关键一步,这步棋走好了,科学发展就“满盘皆活”。

在“双转移”战略出台前几年,广东已分别陆续开展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工作。产业转移的苗头,在2003年左右开始逐步强化,也就是从那时起,广东在全国最早开始了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探索。2003年到2005年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抓住苗头,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珠三角产业转移,包括搭建“山洽会”平台,最早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俗称“22号文”)以及出台《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等,助推山区和东西两翼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2005年出台的“22号文”,是公认的全国首个确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制度的标本。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此后短短几年间,一批项目和资金涌向离珠三角最近、区位优势明显的山区,有12个市与珠三角合作共建了2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近46亿元。去年,这24个园区已建成的132个项目实现产值约65亿元,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时期封闭的山区打开山门,东西两翼临港工业开始布局。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很快被沿海其他一些省份参考以后演绎得有声有色。

统计部门2006年的一组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一直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珠三角对广东经济的贡献率最高时的2001年达86.4%;然而,近年来山区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加强,从2001年的4.8%上升到2005年的6.2%。

在2007年底举行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省委、省政府站在树立世界眼光、转变发展模式、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双转移”这个概念,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实现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的双向转移,探索出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和路子。为此,广东于2008年出台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

表面上看,“双转移”和以往的相关政策有相似之处,但内涵已大大不同,战略高度大大不同。以前珠三角产业转移,是有了新的,要淘汰的再转出去。但现在的目标,是为了发展转型升级。因而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断档,会有阵痛,但良药苦口。在战略高度上,这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的第一个有关产业转移、劳动力扶持的文件。以前的包括“飞地”政策等,不过是一个部门文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双转移”有点将过去的相关探索,从“小岗村”推广到全国的意味。政策推行的力度增加,扶持的力度也会大大增加。所以说,“双转移”是一个“1+1>2”的战略性文件。

上一篇:山西经验被广为复制 全国掀起煤炭资源整合热潮 下一篇:劳动力转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