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与视觉艺术通识教育研究

时间:2022-08-11 03:39:42

泛在学习与视觉艺术通识教育研究

摘要:视觉艺术通识教育是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课程内容的构建涉及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素养以及实践创作素养等多方面。面对网络、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方面冲击,必须明确网络、媒介在视觉艺术通识课程中的功能与地位,引入“泛在学习”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扩展大学生知识结构;现实与虚拟结合,为大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提升媒介素养与艺术表现能力。

关键词:泛在学习;视觉艺术;通识教育

共时性空间退化,历时性时间暨越,观看场域的转变,视觉艺术资源从各种渠道奔涌而至,复制技术、网络传播,艺术随意移植、拼贴、再造,堂而皇之地移入到设计、摄影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范畴,庄重而神圣的经典艺术化为生活中的细小环节,褪去了历史赋予的神秘,标志着一个“泛艺术”时代的来临。在“泛艺术”主控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无处不在场,在此环境影响下,通识艺术视觉课程的教育由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多样的方式转向为历史的必然。

一、“泛在学习”与视觉艺术教育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专指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时间,基于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资源获取任何所需的学习知识,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具有可获取性、永久性、即时性、交互性、适应性和学习行为场景性等特征,集课程内容设置历时性和媒介传播共时性于一体。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学者们认为:只要我们有效、合理地应用媒介来开展艺术教学,这种新型的“泛在学习”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将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艺术教育视野。数字化媒介对艺术教育的介入,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实施的方式,甚至将艺术教育充实到广阔的“泛教学”的大环境之中。当下,计算机数字拟像的虚拟时代的来临,开启了集三维动画、游戏、互联网络、空间数据、多媒体交互等日常生活中视觉媒介的视觉革命。艺术教育学者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须与生态环境和人文因素结合作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将艺术各学科以及文、理、史、地、科学等内容融合为一体。如贝伦特•威尔逊(BrentWilson)建议教师采取一种“把社区艺术文化带出来,把在外面的艺术文化带进去(InsideOutandOutsideIn)的交互、沟通策略”[1],强调生活环境中的社区是艺术教育的存在场域,在艺术教育实施中力求形成一种全球和当地文化融通的效应。众所周知,相对艺术资源的丰富、种类的繁多,鉴别、赏析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多角度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力不从心,不可能满足艺术素养的提升和艺术实践的开展。网络时代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也为艺术教育突破制约,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视觉艺术到视觉文化的演绎可以说是视觉媒介和材料的不断推进、变化、生发,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延展出的一部文化转向史。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青铜到文艺复兴的雕塑,从印象主义的创作到现代视觉艺术的综合材料表现,呈现出多种艺术承载媒介,具有典型的历时性和动态性。“泛在学习”教育模式与艺术教育有效融合,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与课外学习过程相结合,学生既受到课堂的引领又能与课下学习环境融为一体,只要有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此类学习便可以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以当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爱课程等为代表,学习者可以借助新媒介,享有高效、高质、便捷和针对性的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的学习机会,无疑能极大的唤起受教育者充分的自由、兴趣,提高媒介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泛在学习”通识教育模式以“日常生活”为依托

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思潮中存在着回归日常生活的潮流,艺术逐渐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有意识的消解着艺术与日常生活中的界限,倡导“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是自发性、自在(in-itself)的生活样式,包括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意识等领域,与之相对的‘非日常生活’则是自为(for-itself)的、自觉地生活样式,包括物质、精神领域以及理论、科学宗教、艺术等实践形式。”[2]现代以来,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一方面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取代了艺术品或成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可以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艺术家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对象、空间、行为等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形式的变革,展示空间、场所的转向,艺术创作和艺术参与、互动的尝试,甚至应用现代媒介的声光电效应,跨界、融合变换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发起人,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每日的生活就是视觉文化。”我国台湾地区视觉文化研究学者郭祯祥先生指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吾人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念之视觉经验。”[3]中国美术教育大陆学者张舒予教授提出:“人类创造的文化形式丰富绚烂,在我们的生活里,新的视觉曾出无穷……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中。”[4]“以日常生活为核心的视觉艺术教育”[5]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它将艺术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提高普通人生活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这次思潮的口号,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具体表述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利用艺术解决那些影响现实生活的、实际的审美问题。视觉艺术通识教育离不开对日常生活中视觉事件的解读,对视觉文化事件的解读借力于视觉文本或视觉语言,以合理的视觉语言或视觉文本从视觉事件的材料和媒介分析开始。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涉及视觉传播的内容、元素及手段,涵盖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无论是实体的诸如建筑、雕塑、影视等还是虚拟的如视觉现象、事件,共同构建个体的视觉感知,诸如动漫艺术赏析、设计与生活、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等,他们不断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视觉感受,共同构成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为“泛在学习”模式打下坚实的融合平台。“泛在学习”是一种普适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即让学习与生活融合,实现真正生活中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彻底淡出或消失。这一全新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通识艺术课程教学,它将艺术教育引入生活、导向社会,朝服务与人本的方向发展,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泛在学习”成为必然。

三、以“泛在学习”通识教育模式提升艺术素养

当今艺术教育已经普遍使用信息技术为支撑,多媒体教学替代了板书,机房也实现了网络覆盖,高亮度的投影直接取代了黑板。教学工具到媒介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就技术本身而言,教育媒介多被理解为一种简单的物化工具。“教育媒介技术所代表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以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开展的主体活动,新式教育技术较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之处,其本质特征不是使用某种新型传播技术,而是在应用了这种技术之后所带来的教育转变,这种转变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等等。”[6]全球丰富的艺术资源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变更着艺术教育的理念,将数字化的“泛在学习”模式应用于视觉艺术教学成为艺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此外,大众的视觉经验在日常视觉文化艺术之中难以构建个体的价值观,在文化交流中不能表现出身份的认同,艺术创作欲望的达成、实现记忆和想象未能落到实处,迫切需要由“数字化教育(E-Learning)”向“泛在学习(Ubiquil-Learning)”转向,提升学生自身的认知、解读、思辨能力,在通识艺术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艺术素养训练。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营造与架构,必须打破教学资源的局限,借助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提升媒介素养,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卢克和彼得推出四个资源模型的素养教育。该模型假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公民需要:编码能力(解码文本的能力,即拼音)、语义能力(尽意的能力,即理解)、语用能力(日常读写功能,即写支票、看报纸、填写工作申请等);关键能力(批判性地选择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如避免诈骗,确定可靠的信息来源等)。”[7]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来了解社会。所以“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教授艺术的技巧和形式,而是去拓展艺术背后的意义,以及显示艺术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8]“即分析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剖析艺术作品中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9]众所周知,认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观察它的交流工具,解读一种文化最重要的能力是媒介素养,屏性媒介及因特网是我们可以支配的工具。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视觉文化时代,优质的通识艺术教育将结合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视觉素养和媒体素养相交错的方式,进行对模型中图形图像的编码能力、语义能力、语用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育与拓展,毋庸置疑,视觉艺术通识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艺术类通识课程基于网络科技的支撑,集文字、图像、音频,融声光电于一体,教学内容丰富,优势明显,融入“泛在学习”教育模式,可以紧密结合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教育媒介,根据实际需要,在课程教学实施中调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甚至将全球的艺术作品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此外,视觉艺术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乃至艺术表现离不开日常生活中视觉事件等相关材料的构建,依托“日常生活”,借助“泛在学习”教育模式,在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等视觉艺术素养方面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4:87.

[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68.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43-47.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5]王伟.从现代到后现代:20世纪美国视觉艺术教育的模式变迁[J].美育学刊,2012(2):85-90.

[6]彭少健.2016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303.

[7]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4(3):1-8.

[8]DuncumP.Visual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DirectionsforArtEducation[J].StudiesinArtEducation,Vol.42,No.2.(2001)103,106.

[9]王志强.视觉艺术通识课程构建刍议[J].美术大观,2016(10):154-155.

作者:王志强

上一篇:数值模拟技术在本科毕业设计的应用 下一篇: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金钥匙